第一百二十一节 精益生产的前世今生(1/2)
田东介绍说:“精益生产是a国麻省理工学院在一项名为‘国际汽车计划’的研究项目中提出来的。他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对比研究之后认为:岛国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合于现代制造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并称它为‘精益生产’。‘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这种生产方式的指导思想是: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改进技术、理顺物流、杜绝过量生产、消除无效的劳动和浪费,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到降低制造成本、改善产品质量、用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的目的。”
“那么这种生产方式是在什么背影下产生的?”朱迪继续问道,看得出她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
田东抓了抓脑袋,笑着说:“这件事情说来话长。俗话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每一件事物的出现,都是由它所处的客观环境造成的。丰田公司创立、采用这一套具有岛国特色的生产模式,也是被岛国贫乏的资源、狭小的空间逼的。说白了,就是当时的岛国人民家底太薄、地方太小,不得不穷则思变、想方设法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反而让他们闯出了一番名堂。”
朱迪听了哈哈大笑:“本来一个很高大上的生产方式,被你说得这么寒酸、悲惨?”
田东收起了笑容,一本正经地说:“我说的是真的,请听我细细道来。”
“好的,难得有机会听到中国的‘说书先生’讲故事,我洗耳恭听!”朱迪双手托着下巴,眼睛看着田东说。
“话说20世纪初,a国福特汽车公司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从此改变了当时效率低下的单件生产模式。大规模生产方式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模式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个方式非常适合当时a国的国情,汽车流水线的产生使得汽车的制造成本成倍地下降,一下子让汽车从少数富翁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化的交通工具。”
“这一段历史我知道。那时候的汽车是卖方市场,只要汽车公司能把汽车做出来,就不愁没人要,大家都排着队等着买汽车。当时做出来的汽车款式千篇一律,颜色也非常单调。”
“是啊,在那个时候的人们只要能买上汽车就很开心了,根本不会考虑个性化定制的问题。事实证明,大规模生产方式是适合那个特定时代的人们需求的。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岛国也想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于是在1950年,有一位叫做丰田英二的年轻岛国工程师,对福特公司的鲁奇厂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参观、考察。这家著名的鲁奇厂是那个时候世界上最大、效率最高的汽车制造厂。”
“这位工程师是不是把他在鲁奇厂的所见、所闻全部原本照抄地搬回了岛国?”朱迪问道。
“哈哈!要是他这么干的话,就没有后来的精益生产了。丰田英二经过详细的考察和独立的思考,他得出一个结论:大规模生产方式不适合当时的岛国。”
“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出这个判断?”
“主要的原因有三个。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岛国的综合国力变得异常脆弱,缺乏大量的外汇来购买西方的设备和技术,单纯地对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模仿是行不通的,必须要考虑更低成本、小规模的生产;第二,当时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新阶段,相应地要求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向着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向发展。而且岛国国内的市场又那么小,大规模生产的模式明显不适合;第三,当时的岛国严重缺乏廉价劳动力,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大量人力没办法得到满足。所以丰田英二和他的好朋友大野耐一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讨论,决定放弃西方的汽车大规模生产模式,开始自主开发适合岛国当时国情的生产方式,大野耐一在自己所负责的工厂里逐步尝试着推行一些新的管理方式,比如说目视管理法、一人多机法、u型设备布置法等等,这些新的生产方法都是精益生产方式的萌芽。”
“原来这就是你说的‘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哈哈!”
“是啊,在当时岛国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原本照抄西方的大规模生产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他们只好因地制宜地尝试新的方法。大野耐一新的管理模式初见成效,他周围的人对他也逐渐认可起来,与他一起讨论、完善这些方法。通过对生产现场的观察和团队的思考,他们推出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比如说单分钟快速换模法、拉动式生产、五个为什么、现场改善法、5s等等,这些方法在使用中不断地得到了完善,最终建立起一套适合岛国的丰田生产方式。”
“我听说丰田生产方式能这么出名,是因为那场石油危机,这是真的吗?”
“是的,1973年秋天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一场石油危机,岛国的经济下降到负增长状态。但是那时的丰田公司不仅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获得了高于其他公司的利益率并且每年还在稳定增长,拉大了跟其他公司的距离。于是丰田生产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岛国得到了普及和推广,也吸引了很多学术界的教授对它进行着手研究,使它的内容逐步体系化。随着岛国汽车制造商大规模地在海外设厂,丰田生产方式传播到了a国,以它在成本、质量、产品多样化等方面巨大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经过文化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