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节 三方会谈 1(1/5)
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中国是战国时期,天下大乱、九州破碎,诸侯割据、七雄争霸,当时的广大基层百姓因为连年战乱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但是,当时却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时间,名将辈出、俊杰如云,新思想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诞生、碰撞、交锋,最著名的就是“合纵连横”。七国中秦国最强,“合纵”就是六国合力抗拒秦国,“连横”则是六国单独与秦国联盟,以求安宁得存。
此时的世界大局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放大版的“全球战国时期”,世界是群雄逐鹿的舞台,主角则是美、德、苏、英、法、意、日、中八大国。合纵、连横仍然是此时的国际外交策略。
蒋纬国眼下的职务并不很高,他的军衔只是少将,军政职务也只有三个:国军第77师参谋长、国民政府海外部调查统计局(海统局)局长、国民政府鲁晋政务委员会委员,但是,蒋纬国毋庸置疑是此时可以决定中国国运走向的高层决策者之一。能力越大,责任也会越大。蒋纬国必须权衡利弊、纵横捭阖,让自己的祖国在这场“全球战果时期”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世界八大国,国力高低不同,就像太阳系八大行星,美国当仁不让是最大的木星,拥有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最强实力,接着,德国可以说是第二,苏联可以说是第三,英国可以说是第四,至于中国,蒋纬国估计,经过自己的改变,中国现在的整体国力军力肯定超过意大利,对日本也不是很居下风,中日现在一对一单挑,日本是难以吃掉中国的,而中国也无法独力打败日本,中日的综合国力军力甚至比起法国也弱不到哪里去(在原先历史上,二战爆发前,法国的钢铁产量比日本稍高一些,由此可以间接地证明,法国的整体国力军力虽然也算是强,但也不是特别强。在原先历史上的1939年,美国钢铁产量是4800万吨,德国是2300万吨,苏联是1900万吨,英国是1400万吨,法国是800万吨,日本是670万吨,意大利是200万吨;至于中国,只有5万吨左右。)
在这件大事上,蒋纬国不得不极度慎而慎之。
德中日三方会谈是在德国的极力撮合下召开的。希特勒实在太急切、太渴望把中日两国都变成德国的战争盟友了。自从1933年1月30日成为德国总理,希特勒领导德国已近六年,这六年内,希特勒兑现了他在当选前对德国民众许下的承诺,他做出了奇迹般的政绩和成就,德国的国力得到了飞速的复兴,德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德国的经济得到了旺盛的发展,德国的军事实力也得到了膨胀式的扩充,此时的德国已经不再是二十年前那个国力衰微、民众贫苦、经济衰微、军队萎靡的战败国,而是浴火重生、脱胎换骨,再次成为世界一流的列强大国。1918年,德国战败,1938年,德国重新崛起。但是,希特勒的奋斗目标并非让德国人民吃饱穿暖,而是要让德国称霸世界,在他的战争计划里,德国首先收复莱茵非军事区,然后吞并跟德意志同宗同源同种的奥地利,接着是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同时,索回被波兰占领的原属于德国的但泽地区。自月起,德国就多次向波兰提出归还领土的要求,要求波兰归还但泽地区且让德国获得在德国本土和但泽地区间属于波兰的“波兰走廊”境内修建铁路、公路的权利,但遭到波兰政府的严词拒绝。对此,希特勒大为恼恨,已经开始让德国军方策划对波兰发动战争。
希特勒的战争之箭已经蓄势待发,可是,让他十分苦恼的是,中日这两国还没有真正地成为德国的盟友,虽说德国在欧洲也有意大利、匈牙利等几个盟友,但基本上都中看不中用,都比不了中日。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中日战争已经证明,中国军队是能够打胜仗的,是勇于打恶仗、苦仗、硬仗的;至于日本,日本海军世界第三,这是德国同样需要的,日本的陆军也十分顽强勇猛,日本本土的工业、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可以成为德国的战争助力,最重要的是,德国想要对苏联开战,中日是天然的、最佳的两大盟友。美国不会帮德国打苏联,英法不会帮德国打苏联,唯有中日可以帮德国打苏联,而最妙的是,中日都仇恨苏联。
希特勒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所以他希望争分夺秒,早点解决“中日事件”。中日继续打下去,两国国力都会在“中日内战(在德国人看来,中日打仗简直就是德中日三国联盟的内战)”里耗尽,两国都无法成为德国的强力盟友,德国损失太大了,如果中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德国只能在中日里选一个,这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德国既不想放弃中国,也不太愿意失去日本,并且,德国在中日里选一个,意味着另一个就跟德国从朋友变成敌人,站到德国的敌对阵营里,从而给德国造成“第二次重大损失”。德国,必须调停好中日矛盾,继而把中日都变成德国的盟友。德中日“三方会谈”由此而得以召开。(读者朋友可以思考,在原先历史上的二战期间,德日虽然结盟了,但战争初期,德国在欧洲打得热火朝天,日本忙着侵略中国,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没有给德国带来任何利益,接下来,日本没有帮助德国打苏联,反去招惹美国,给德国带来巨大祸患。因此,日本在战争中对德国几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