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节 半岛争雄 3(1/5)
朝鲜半岛北部,狼林山南麓。
群山耸立,林莽如海。日军第2师团师团长冈崎清三郎中将伫立在一处高峰上,举着一具高倍数的望远镜,目不转睛地眺望着远处山峦林海间正在蜿蜒而来的南京军,他越观看,脸上的阴郁神色就越重。良久后,冈崎中将忍不住地喃喃道:“支那军确实是今非昔比了啊!”
正在朝鲜战场上展开交锋的中日军队大多数都是“老朋友”,彼此的番号让对方都深感熟悉,恍若中日战争初期时双方初次交锋,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其实是必然的。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加上日本已经被开除出联盟国阵营,扩军不需要得到中德两国的允许,因此日本陆军在中日交恶后立刻犹如脱缰野马般进行堪称疯狂的扩军。此时,日本陆军已经扩增到了整整119个师团,包括近卫师团以及第1至第120师团(没有第16、第101师团,此二个师团当初在中日战场上被南京军完全歼灭,不会得到重建),每师团多者三万余少者一万余兵力,使得日本陆军此时的正规军兵力已经突破250万,达到日本陆军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不过,规模即数量是上去了,但质量却大不如前了,因为当初的中日战争让日本陆军损失了好几十万久经训练的精锐老兵,随后爆发的并且此时还在持续中的美日战争(太平洋战争)又源源不断地消耗着日本陆军好不容易再次训练起来的职业军人,使得日本陆军越来越“虚”。说到底,日本也是人口大国,拥有一亿多人口(包括7000多万日本人和3000多万朝鲜人韩国人),在穷兵黩武之下组建几百万大军也不是不可能,但军队的战斗力绝非光靠人数就可以堆上去的,而是一靠武器装备,二靠兵员素质。简单地说,在招募到士兵后,一要向其提供越先进越强大越好的武器装备,二要对其进行严格训练,此时的日本陆军已经难以保障这两点了,武器装备还算好点,日本陆军还没沦落到让士兵拿着冷兵器或只有几发子弹的步枪上战场(日军的武器装备已经很明显地逊于美、德、中三**队),但日本陆军此时的兵员素质则是不折不扣的江河日下,后方训练着部队,前线则消耗着部队,并且消耗速度、消耗数量已经较大地超过训练速度、训练数量,这使得日本陆军的职业军人数量完全就是“供不应求”,最终导致日本陆军此时看似数量越来越多,但军队里面真正有战斗力的老兵、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却是越来越少了,并且还被日益扩充的军队总数给不断地“稀释”。在日本陆军的这一百多个师团里,精华部队无疑是番号前二三十个的老牌师团,中日开战后,这二三十个老牌师团是侵华主力,美日开战后,这二三十个老牌师团还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经过中日、中美两场大战并且第二场大战还在进行中的轮番消耗,这二三十个老牌师团还能剩下几个老成员?答案是可想而知的。不过,中日交恶后,以石原莞尔为首的日本陆军里的有头脑有眼光人士已经预测到“中日即将再战并且第一场陆战区域就在朝鲜半岛”,为防止中日再战时在朝鲜战场上抗拒中**队的日军尽是战斗力低下的新兵,日本陆军高层制定了一项“换血计划”,具体措施是这样的:以第2师团为例,该师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先去印尼参战,然后又去瓜岛参战,参战过程中实行“车轮替换”,比如打了一阵子后,抽调走几千人回国,同时补入几千名新兵,再打一阵子后,再抽调走几千人回国,同时再补入几千名新兵,对整个师团的部队进行“一部分一部分的接替取代”,这样,该师团的整体战斗力虽然下滑但下滑得不是太严重,不太影响到前线战局,同时却给国内输送回一批又一批拥有实战经验的老兵种子,换而言之,日军把前线战场当成实战练兵场,打仗练兵两不误。瓜岛战役结束后,第2师团的三万多人包括伤兵病员在内只剩下七八千人,但却通过此战训练出上万名拥有实战经验的老兵,等第2师团全部撤回日本,那些老兵直接补充进师团,就可以让师团迅速地恢复战斗力,就算同时还补入该师团几千名或上万名新兵,师团内数量众多的老兵也能对新兵起到“以老带新”作用。因此,此时在朝鲜战场上与南京军交战的,基本上都是第2师团这种去过太平洋战场的日军老部队,另有二十多万朝鲜籍日本兵(朝鲜籍日军的番号是第102至第120师团,共有19个师团)。客观上讲,日军的这套“换血计划”确实十分合理,但问题是,这只是理论上的办法,在付诸行动时困难重重,最大的阻碍就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并不掌握战略主动权和实力优势,并不能得心应手地做到“打一阵子后换走一部分部队”,在美军陆海空三位一体的实力优势碾压下,日军哪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就使得日军的“换血计划”最终效果大打折扣。比如第2师团,该师团内此时只有约一半兵员是拥有实战经验或真正经过完善训练的,另一半都是刚参军没多久、训练很不足的新兵。比起中日战争初期时的“巅峰状态”,此时第2师团的战斗力能有当时的三分之二就不错了。
日军的战斗力在走下坡路,南京军的战斗力则在走上坡路,双方此消彼长,使得两军此时的实力差距更大了。不需要情报、资料、数据,就靠自己此时用眼睛看到的,冈崎中将便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在他的视野远处,源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