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爱尚小说网(23ox.com)

首页 >> 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 >> 第081节 交通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23ox.com/101830/

第081节 交通(1/2)

蒋纬国想把来华的犹太人集中安顿在两个地方,一个是贵州六盘水,一个是四川攀枝花,因为这两个地方还不存在真正的城市,六盘水和攀枝花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当地发现了煤矿铁矿才发展起来的,现在那两个地方说难听点就是“穷山恶水的不毛之地”,人口稀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这两个地方位于崇山峻岭间,与外界交通不便,地下蕴藏着丰富资源,开发程度很低,当地人口很少,自然而然,这两个地方用来安置犹太人是非常合适的,并且具有很多优势,首先,两地比较闭塞,把犹太人安置在那里,可以跟中国本土居民保持一定距离,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纠纷;其次,两地比较闭塞,可以掩人耳目,不动声色地隐藏住中国这两大资源宝地,加强安全性;第三,犹太人都是“带艺之身”,蒋纬国优先接收那些技术工人和科学家,把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家属亲人安排在两个地下蕴藏满资源的地方,自然再合适不过,他们可以发挥专长,帮中国开发六盘水和攀枝花,也能加快当地的发展和建设,可以说,把鸟不拉屎的六盘水和攀枝花建设成两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犹太人会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犹太人来之前,六盘水和攀枝花只是两片穷乡僻壤,而在犹太人走之后,六盘水和攀枝花却是两座崭新而充满活力的年轻城市”,这就是蒋纬国的如意算盘;另一方面,六盘水和攀枝花虽然目前还是蛮荒之地,但两地其实都非常宜居,六盘水在后世号称“中国凉都”,攀枝花也是冬暖夏凉,委屈不了那些犹太人,又不是让他们住青藏高原。

从洛阳回到南京后,蒋纬国立刻找到朱家骅:“骝公,六盘水和攀枝花地区的地质勘探工作怎么样了?”其实,此时没有“六盘水”和“攀枝花”这两个地名,蒋纬国叫得顺口了,所以军工部里的朱家骅等人也跟着一起叫了。

朱家骅笑着道:“有委员长和二公子的鼎力支持,这件事当然进展得很顺利。”他递过来一份报告。

蒋纬国接过来粗略看了看,上面的署名就让他吃惊不少,因为他看到了很多著名的人物,翁文灏、孙越崎、谢家荣、叶良辅、冯景兰、李承三、孙云铸、李四光、侯德封、袁复礼等,都是中国此时最优秀的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矿物学家、矿床学家等,阵容堪称是群星汇聚。

“勘探报告十分乐观。”朱家骅说道,“不过…”

“不过什么?”蒋纬国心头一紧张,担心会听到什么坏消息。

“二公子…”朱家骅看着蒋纬国,“矿被发现了,被开采了,被提炼了,然后呢?放在原地吗?必须要运到需要的地方。交通,这是一个大问题啊!别忘了,六盘水和攀枝花都是极其落后的地方,崇山峻岭、千里迢迢,怎么把挖出的煤炭、采出的钢铁运到武汉等大城市?”

“说得对。”蒋纬国合上报告文件,“骝公,我们请俞部长和顾部长过来一起商谈。”

半小时后,交通部部长俞飞鹏和铁道部部长顾孟余先后抵达军工部。

“俞部长、顾部长。”蒋纬国摊开一张全国地图,指点着说道,“半年之内能否在川黔滇三省边界处修建四条铁路和一座大桥?”

俞飞鹏和顾孟余十分吃惊:“二公子,从哪里到哪里?”

蒋纬国拿起一支笔在地图上画开两条线:“第一条铁路从攀枝花(蒋纬国已经跟俞飞鹏和顾孟余解释了“攀枝花”和“六盘水”这两个他的原创地名)到金沙江,第二条从金沙江到六盘水,第三条从六盘水到贵阳,第四条从贵阳到重庆;至于那座大桥,就是在攀枝花和六盘水之间的金沙江江段上修建一座铁路大桥。”

两个部长看着地图上蒋纬国画出来的四条红线和一个小圆圈,一起陷入思索。一分钟后,顾孟余开口道:“二公子,这四条铁路的单条长度都不长,但加起来就不短了,并且,修筑地带位于云贵高原,修筑条件很差,难度很大,其次,你说还要在金沙江上修建一座铁路桥,这个难度就更大了。”

俞飞鹏说道:“正在建造钱塘江大桥的那个叫茅以升的桥梁专家很有本事,可以让他来负责金沙江大桥的设计和建造。”钱塘江大桥开工于1934年8月初,完工于1937年9月底,共耗资160万美元,因为完工时抗战爆发,为阻日军南下侵略杭州,建成后89天就被炸毁,茅以升是该桥总设计师、总工程师。

顾孟余说道:“桥的问题还是其次,铁路是最大的难题。在云贵高原上修建铁路,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难度确实很高,时间又这么紧…”

蒋纬国说道:“顾部长、俞部长,根据我父亲的命令,这几条铁路可以优先考虑,另外,钱塘江大桥也可以暂缓建造,把财力、物力、人力都用于建造金沙江大桥。”

顾孟余和俞飞鹏一起点头:“既然这是委员长的意思,我们明白了。”

蒋纬国又道:“资金方面,我会尽力提供的。”希特勒刚给了蒋纬国1000万美元,所以他又阔绰了起来。

历史上,抗战爆发前数年,国民政府考虑到以后对日作战,因此对经济、工业、交通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和建设,并在1935年底的国民党五全大会上通过了针对性的法案,付诸行动后取得较大进展和较显著的成绩。从1935年底到1937年7月抗战爆发,一年半内,新建铁路2200公里括东北和

状态提示: 第081节 交通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