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守门(2/2)
,并没那么的重要。”秦苍羽这才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那这震天将军到也是不错。”
姜老汉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这姜氏一族失了国号,但是毕竟齐国已存千年,如今的姜氏一族早已和普通平民无异,对此倒并不怎么留恋,能活下去才是重要的,只是如今凤梧城变成都城,由新君渤海王居住,因此便在三家议和之地,重新建起一城,靠近沂蒙山,便取名临沂城,这临沂城在上京凤梧城和东京鸾栖城西面,因而又称为西京,归为震天将军居城。振海将军依旧居住在东京鸾栖城,镇国将军保护王族居住在上京凤梧城。自此渤海国才算安定。”
秦苍羽问道:“这么说来,渤海国只有三座城池立国?”
姜老汉微微一笑说道:“本就是偏远小国,自是不能和大明相比。不过当初那靺鞨渤海本就临海,幅员广大,因而精通造船木业,来到此地后,砍伐山木,建造船舶,比之之前齐国的小舟舢板那是不可同日而语,能远行海域,捕捞海产,大大改善了国民的生计。因此很快就树立了威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京人口也逐渐通婚混居,再无隔阂,国民也效忠渤海王,这时渤海国才称得上安定平和,老百姓安居乐业。”
秦苍羽望着远处一片平原,说道:“我在辽东之时,曾听大哥说过,山东临海有一小邦,乃是大明的臣属之国,虽然国小,但是极为富饶,人居安定,久无战事,可谓桃源之乡,看来真是不假。”
哪知道姜老汉摆了摆手黯然说道:“当初可能真是如你所说,只是如今可并非如此了。”
秦苍羽听姜老汉话锋一转,不解问道:“为何今非昔比呢?”
姜老汉叹了口气,说道:“自从渤海王建国,一晃又是几百年,因为地势阻隔,因而渤海并没有受到中原蒙元之乱影响,随着渤海国英主辈出,国家兴盛,人口日渐增多,造船制盐技术越来越好,就有渤海人乘船出海,那时正逢中原大明太祖之时,遍历中原,带回来许多渤海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书籍物器,因而渤海对大明可称之为举国向往,当时在位的渤海王派出使者,出访大明,正值你们大明文皇帝迁都顺天府之时,你们大明文皇帝可真了得,迁都顺天,远征北元,称之为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
秦苍羽浑身一震,默默念叨:“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
姜老汉接道:“是啊,天子亲为黎民把守国门,让百姓安居乐业,纵然国家危难,君王绝不苟活,宁与江山社稷同生共死,为国为民,这是何等豪迈,何等的英雄才能说出做到?那唐天子称号天可汗,唐玄宗又号明皇,安史之乱,抛妻弃国,逃往川蜀,在我这番邦小民看来,大唐虽号称震铄古今,但比之如今的中原大明,至少从天子气概上来说,就逊色了几分。”
秦苍羽依旧愣愣的念着这句话,似乎并没有听到姜老汉说着什么。
姜老汉也没留心秦苍羽,兀自说道:“这份豪迈也被使者传回渤海,渤海王更是推崇成祖文皇帝,将成祖奉为渤海万古帝君,又将“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之言,定为渤海后世王训,日后历代渤海王均要以此为训,恪守王责。”
秦苍羽听闻渤海属国对本朝文皇帝如此推崇,也不禁心生自豪之感,说道:“我大明文皇帝金刀铁马,纵横大漠,所向披靡,真可谓一世之豪杰,千秋之帝王。”
姜老汉说道:“的确如此,当时使者不仅带回来了文皇帝成山的封赏,也传回了文皇帝文治武功,言及大明国家升平,万乘之邦,文皇帝正欲遣派使者,远下西洋,宣大明威德。为了尽渤海之力,表渤海效忠之心,当时的渤海王一时昏了头,竟然想举全国之力,伐去凤梧城的千年梧桐,这梧桐木乃是木中极品,紧密结实,最是适合造船,渤海王就打算用这梧桐木进献文皇帝,哪里知道,这一挖掘,却掘出一件神物,但是这祸端也就从这神物而起。”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