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新军(1/2)
夜幕已降,西都城内外黑黝黝的一片,只有几许灯火依旧明亮,宛若天空中微弱的星辰在空中摇曳。
城墙上,李瑁身着铁甲,内衬锦袍,外面披着一件抵御高原风寒的狐皮大氅,手扶着城墙的边缘,站在城头上。
“仁杰,你跟在本王身后多久了?”李瑁极目望着远方,对身后的马璘问道。
马璘不假思索地回道:“末将自开元二十九年跟随殿下,至今已有五年。”
“五年,五年不短了,你觉得自己跟随本王五年可有所得?”李瑁口中轻轻念叨了一声,问道。
被李瑁这么一问,马璘的脑海中不由想起了当年在胡姬酒肆中和李瑁相遇的的场景,笑道:“若非昔年殿下点醒,恐怕末将还整日在胡姬酒肆中混沌度日,岂能有如今这般模样。”
李瑁笑道:“仁杰虽然年少纨绔,但终究是个将种,早晚必成大器,本王不过推了你一把罢了。”
“没有殿下,就没有马璘,殿下再造之恩马璘终身铭记。”
李瑁熟知唐史,他知道马璘日后取得的成就,但马璘自己却不知道,所以他的确是从心中对李瑁心怀感念,视李瑁为自己的伯乐。
马璘对自己的忠心,李瑁自然很清楚,所以李瑁也一直视他为心腹。
马璘转过身来,拍了拍马璘的肩膀道:“本王已经去信长安,向父皇请封你为新息侯,此次你的军功足以封侯,又有本王的面子在,想必准封不是什么难事。”
李瑁的话一入马璘之耳,马璘的脸上顿时露出了难掩的笑意。
此次军功或可封侯,这一点马璘不是没有想过,而马家乃关中武门世家,封侯者也并非没有,但妙就妙在李瑁请封的这个爵号。新息侯这个爵号曾是扶风马氏的先祖,汉伏波将军马援的爵位。
若是马璘真的获封了新息侯,那等于是承袭了马援的衣钵,这对于马璘甚至是整个扶风马氏都是巨大的荣耀,而马璘自己,也将因此毫无争议地成为扶风马氏未来的家主。
“末将马璘谢殿下大恩。”马璘激动地跪拜道。
李瑁弯腰将马璘扶起道:“爵位之事本王自当尽心为你安排,不过本王还有一件要事要交给你,交给其他人,本王放心不下。”
马璘道:“殿下但请之言,末将就算肝脑涂地,也不负殿下所托。”
李瑁拍了拍马璘的手臂,笑道:“本王交代的事情哪有你说的这般凶险,只是需要三缄其口,对本王忠心不二罢了。”
马璘听李瑁这么一说,顿时神色一凛然,知道李瑁交代的事情想必非同小可,于是郑重道:“末将乃殿下家臣,殿下之言绝不入他人之耳。”
李瑁满意地点了点头,沉声道:“父皇老迈,身体已经日差,处理朝堂政务的精力已大不如前,诸多朝事都被杨家和李林甫把控,就连本王和太子都难以插手。本王眼下也暂困于时局,难以久离长安,本王需要一个心腹之人,替本王到剑南刮练一支绝对忠诚的精兵,以备不时之需,你可愿意?”
马璘在官场已经许久,对朝政也有些自己的见解,李瑁口中的不时之需他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
自高祖皇帝开创大唐以来,几乎每一任新帝登基掌权都免不了一阵兵乱,眼下的时局想必也难以避免,李瑁想要的这只精兵就是希望能在胜负决定的关键时刻挥颠倒乾坤的作用,而这只精兵的主帅自然也是慎之又慎。
马璘自打开年末年拜入寿王府,他的利益生死早就和李瑁捆在一起,李瑁荣,他荣,李瑁衰,他死,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马璘毫不犹豫地便应了下来。
李瑁当即笑道:“好,那本王回京后便上书父皇,着你以检校左武卫大将军一职掌剑南防御使事,驻防平戎城与松洲,备战吐蕃。届时本王会调许远入cd主政,而平戎城及松洲的一应军政均由你一人掌控。鲜于仲通那边本王也会打好招呼,本王会让他一应要求都听从你的安排,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你在剑南绝不会有半点掣肘。若是地方财款不支,你大可去信本王,本王从寿王府给你拨款。”
有李瑁这句话,剑南新军无论是人还是财,各方面都不缺乏,马璘的心里也有了底。
“殿下,不知此次组建新军,殿下欲以何军为基?”马璘问道。
李瑁凝眉想了想,回道:“不必借助他军,就在川地就地招募新军,一应将官也均由你自行调配。”
马璘听李瑁这么一说,面露不解,问道:“殿下为何要以川人为基,此番殿下督军陇右,何不趁机征召陇右士卒,陇右士卒常年驻防西北,能征善战,不是更好吗?”
在时下人的眼中,陇右河西一代乃久战之地,百姓尚武,而川人体格相对西北人较小,确实不是组建新军的最佳选择,但李瑁来自后世,他自然有坚持川军的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受中华民族气节的鼓动,三百万川军穿着草鞋扛着破枪,慨然出川,从戎赴死。
八年抗战,川军以血肉之躯铸钢铁之城,转战天下,前后伤亡六十余万,作为大后方的四川,损军人数竟居全国之冠,占了足足两成之多!
在李瑁地眼中,军士的体格可以挑选和锻炼,但唯有心中的那股魂那份不屈的骨气却是难以后天培养的,这是根植在骨子里的东西,在这一方面,川军绝不比任何地方要差了。
不过这些都只是李瑁自己的观点,难以与他人讲说,李瑁只是对马璘道: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