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兵临洱海(1/2)
阁罗凤早年曾跟随先王皮逻阁南征北战,一统六诏,也是知兵之人,他自己南诏兵甲之利不及大唐,士兵精锐亦有差距,于是从一开始就没有和唐军硬碰硬的打算。
为了避免兵力的分散和不必要的损耗,自打丢失了玉龙关后,他便直接将全部主力收缩,放弃洱海区域以外的地方,屯兵六万于国都大和城,想要依城而守,孤注一掷。
这一站若胜,南诏国祚不灭,仍旧屹立于天南之地,这一战若败,南诏军将损失大半,再无护土卫国之力。
南疆潮湿多鼠蚁,野外行军时更是如此,唐军一路行来早已不堪其扰,水土不服者大有人在。
如果能够毕其功于一役自然也是李瑁希望看到的,李瑁也懒的再四处征伐,只要破了大和城,杀了阁罗凤,南诏自定,于是李瑁集全部兵力于大和城外,欲一战定鼎南疆。
洱海,又名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洱海风光迤逦,美轮美奂,洱海月更是南疆数一数二的美景之一,千百年来为多少人所传颂。
不过现在,此时此地,月光下,李瑁矗立在洱海之畔,却没有半点赏月的心思和闲暇,他的一颗心都扑到了大和城上。
大和城乃南诏都城,面朝洱海,背倚苍山,只有一面可供城内外出入,可就是这仅供出入的一面还被建上了坚城。
大和城城池高达三丈,墙体通身用大块山石锻造,坚硬无比,即使是攻城车上坚实的木桩也难以撼动它分毫。
而在大和城的背后,则是高达三千余米的苍山,苍山之顶气候极寒,常年积雪,人马难行,想要翻阅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洱海也不比子河,长宽二十余里,波涛不平,纵然是有船只也极难渡过,更何况是徒手,以唐军眼下的条件,想要强渡洱海更是天方夜谭。
坚城、大泽、高山,这便是阁罗凤敢孤注一掷,死守大和城的底气。
皎洁的月光下,李瑁看着远方坚如磐石的大和城,第一次感觉到了攻城的无力。
以往无论他是在松洲还是在鄯州,他都是凭城而守的一方,说起守城的经验他倒是头头是道,但论起攻城,他却甚少涉及。
与李瑁同来的马见李瑁眉头紧锁,知他心中忧虑,于是问道:“殿下可是在忧心攻城之事?”
李瑁点了点头回道:“大和城难攻,恐怕将是一场硬仗。”
马道:“殿下宽心,我们多少次缺兵少粮的困境都熬了过来,如今人粮俱齐,兵卒也正精锐,取胜都是早晚的。”
李瑁回过头去,拍了拍马的肩膀,指着洱海道:“东汉初年,令祖马伏波便曾领兵来此,斩杀南蛮无数,拓土千里,凭军功爵封新息侯。如今七百年后,又有一位新息侯来此,本王希望你能踩着祖上走过的旧土,再建新功,让南疆之人知道,能征善战的新息侯并非只有马伏波一人。”
“末将定当竭力拿城,必不叫殿下失望。”马躬身俯,轰然领命。
此次南征,路途艰难,行军月余方才至此大唐众将士胸口都憋着一口气想要一举而下大和城。
但三军用命归三军用命,唐军面临的局势不会因为士气的原因就变得乐观,坚城仍在,还需要唐军去征服。
六万大军,除去三千背嵬,三千左武卫,还有一万护卫李瑁的中军,其余的大军被分为五批,趁着白日,轮换不停地攻打大和城。
五万大唐儿郎,在军令的指挥下前赴后继地扑向大和城。
唐军兵甲锐利,攻城器械也很是齐备,唐军连番的攻势确实给南诏军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军的损失也越地严重。
随着攻势如潮水般被南诏击退,撤下来的伤员也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一百、两百,渐渐变成了后来的三千、五千,很快伤兵便堆满了后方的营帐。
俗话说“慈不掌兵”,如今的李瑁虽离名帅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他这个道理他已经熟记在心。
但熟记终归只是熟记,战争,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永远避免不了**裸的伤亡,这些李瑁心里早有准备,但当他看到一排排的伤兵,和那些已经堆积在城下的唐军尸体,心里还是会有一丝愧疚。
这些士卒都是他从剑南带来的川蜀子弟,他们怀抱着建功立业,拜将封侯的热血来到这里,可是却被永远地留在了这里,再也回不去家乡。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疼不只是李瑁,还有阁罗凤。
南诏本就是南垂小国,百姓不多,作为主要战力的成年男子更少。今日一战,大和城中二十到四十之间的成年男子已经被他征调了近过半。
大唐乃是大国,域广民众,征调大军并非难事,但南诏却没有大唐这么雄厚的家底,再照这样打下去,南诏的底子早晚被耗光。
而且随着战役的推进,两方的伤亡越来越多,两方的仇怨也就越来越深,再这样下去,此战之后必成死敌。
南诏国小,又介于大唐和吐蕃之间,不到万不得已,南诏着实不愿和大唐结仇。
阁罗凤站在大和城的城头上,趁着唐军一波攻势被击退,士卒退下的当口,他站在城楼上,朝着大唐中军的方向吼道:“南诏王阁罗凤请见大唐寿王殿下。”
阁罗凤声音极大,前方组织功城的马听到了阁罗凤的声音,虽然心存疑虑,但还是派人将此间的消息告诉了李瑁。
李瑁身边有南霁云等一众府卫护卫,虽在战场上却也不虞安全问题,他得知阁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