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1/2)
有了谯氏和张天师牵头,在蜀地筹集七八万石粮食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过区区四日,堆地如小山般的粮食便出现在了节度府。
有了充足的粮食,李瑁便有了足够的底气,蜀西的百信也有了活下去的资本,很快粮食运抵蜀西,本该难捱的冬天终于熬了过去。
天宝九年春,万物复苏,天气渐暖,成都平原重复生机,蜀地的百姓又迎来的新的一年。
蜀地水灾,百姓受难,蜀地上万亩良田被淹没,原本肥沃的良田变得贫瘠,数年内难获丰收,已然不宜耕种。
为保十万百姓温饱,不叫灾年再现,靖王李瑁体恤民苦,下令将靖王府名下的万顷良田拿出,由专人分与此次受灾的百姓,交由他们自行耕种三年。
消息一经传了出去,顿时无数百姓往成都剑南节度府赶来,申领田亩,节度府门前一时间人山人海。
“殿下仁德,将王府的私产交由百姓耕种,此次之后殿下当尽得剑南民心。”李瑁和主持分配田亩的杨慎矜站在节度府的大门前,杨慎矜看着眼前的盛况对李瑁贺道。
李瑁正色道:“本王既奉皇命,拜为剑南节度使,自当以剑南百姓为念,岂能藏私。”
杨慎矜道:“话是这么说,但此次拿出的田亩毕竟数额巨大,若非殿下仁心,谁又能做出如此举动。”
李瑁这才笑道:“这点杨卿说的倒还在理,为了这田亩之事,王妃私底下可没少和本王闹脾气,不过好在她通情达理,没叫本王难做罢了。”
杨慎矜知道杨玉环在李瑁心中的重要,连忙恭维道:“王妃不同寻常女子,有娥皇女英之德,乃当世贤妃,此乃剑南百姓之福啊。”
杨慎矜原为李林甫麾下之人,他初到李瑁门下未久,自然希望博得李瑁的好感,说起话来不免有些奉承。
杨慎矜经济之才举世无双,这一点李瑁深知,杨慎矜既然刻意说了,李瑁也不会叫他难看,点了点头应了下来。
就在李瑁在门口停留片刻的当口,谯为周已经不知道从哪边走了过来。
“门下谯为周参见靖王殿下。”谯为周走到介下,对李瑁恭敬地拜道。
李瑁抬了抬手示意他起身,问道:“为周来此何事?”
谯为周从袖中取出一份单册,双手递到了李瑁的手中道:“殿下仁政,剑南皆知,门下为应殿下仁德,特捐赠种粮万石,以资春耕,还望殿下笑纳。”
李瑁低头看了眼手中的单册,会心一笑。这谯为周不愧是谯氏家主,精明地很。
谯为周看似平白捐出了一万石粮食,但实际上他却是做了一箭双雕好的好买卖。
区区一万石粮食既像李瑁表了忠心,讨得李瑁欢喜,又搭着李瑁的顺风车施恩百姓,为谯氏赢得声望,聪明地紧。
谯为周的做法固然有讨巧的嫌疑,但毕竟于李瑁有益,李瑁点了点头笑道:“为周有心了,本王待剑南百姓谢过。”
谯为周忙道:“不敢不敢,殿下才是剑南百姓的恩人,许多蜀西百姓想向殿下谢恩,但却不着门路,他们知道门下在殿下手下做事,纷纷来到谯家,希望门下代他们向殿下言谢呢,说来年若得丰收,定要殿下馈礼谢恩。”
李瑁先是筹粮赈灾,兴修水利,而后又拿出王府的私产给百姓耕种,蜀地感李瑁恩德者无数,谯为周所言确实不虚。
李瑁也闻言笑道:“本王所为皆凭本心,何须百姓言谢。百姓生活不易本王岂能要他们的馈礼,他们若当真有心,便可在成都内外种上些芙蓉花,王妃生于芙蓉花期,生平最爱芙蓉,这样倒还好些。”
李瑁的话一字不落地传进了谯为周的耳中,谯为周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谯为周走后,靖王妃杨玉环喜好芙蓉的消息便不胫而走,很快便满城皆知。
杨玉环乃大唐美人,为蜀地骄傲,本就声名极大,自百姓知此消息后,成都各户便应其所好,光植芙蓉树。
又因芙蓉喜湿,在成都极易成活,故而成都内外随处可见,就连城墙之上都是如此。
从此每逢夏末秋初,芙蓉花期,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秀”,满城为之着色,故成都又称芙蓉城,亦或蓉城。
李瑁在府外看了一圈,便径自回了府内,李瑁刚到内院的门口,长史高适已经站在内院的门口等候。
李瑁看着高适的脸色,看着高适手中拿着的天策府急件,心知必有要是生。
“达夫可是在此等候本王?”李瑁上前问道。
高适拱手回道:“长安来的急件,请殿下阅览。”
李瑁从高适手中接过信件,几行字便闯入了李瑁的眼中。
“杨国忠受安禄山礼,举安禄山兼河东节度使职,帝允。”
李瑁看完手中的急件,顿时一阵怒意涌上心头。
安禄山又加官了,自此,安禄山已经身兼范阳、平卢、河东镇节度使,麾下精锐二十余万,俨然成为大唐第一强藩。
“安禄山既得河东,天下再无节镇可单独抗他。”李瑁看着手中的急件,重重叹道。
高适也无奈地叹道:“奸相当朝,朝堂鱼龙混杂,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朝廷了。”
李瑁握拳道:“皇后认安贼为义子,视安贼为心腹,将藩镇军权尽数托之,早晚必成大患!东北三镇,尽入其手,谁还能阻他。”
在安禄山得河东之前,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两镇节度,而平卢兵少,他所依仗的不过范阳的幽州铁骑,李瑁自付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