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深夜密谈(1/2)
三令五申的终于是按住了刘仁轨,殷清风大手一挥让他赶紧滚蛋,看到他就头疼。
“呼~~~~~~”
刘仁轨欢天喜地的走了,殷清风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他觉得今天是他两辈子最黑暗的一天。
“你说,你要是个漂亮妞儿,小爷也就痛快的收了。你个大老爷们的好意思的纠缠个没完没了吗?真是的~~~”
发泄归发泄,但他也知道刚才的情形不容许他把事儿做绝了。如果他是一个什么德高望重的快要死的老头子,不收也就不收了,可换做是他,他就没道理了。
这个年代讲究“天地君亲师”,“师”虽然排在最后,那也是和“天地”并列的。没人会随意拜师,也没人敢随意叛师。
若刘仁轨是童子,收下与拒绝都有道理。偏偏他既不是童子又学有所成,还是挂着从六品上的工部员外郎。这个,就难办了。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若干年后刘仁轨也是一族之长。
尉氏刘氏从刘仁轨开始,在大唐的政坛上就一直挺蹦跳的。现在又从他这里偷师了一些理念,鬼知道他是否因为今日的拒绝而怀恨在心呢。一旦他把这仇恨子子孙孙的延续下去,谁敢保证某一年的某一天,不报复在他儿孙的身上?
算了,多个学生也没什么,正好和李承乾当师兄弟,将来去辅助李承乾也不错。
狠狠的安慰了一下自己,殷清风才算松了口气。
刘仁轨的拜师的确出乎他的预料。但事已至此,还是想想对策吧。
他之前对刘仁轨的安排是进到军队去。
刘仁轨天然对军事就敏感,而且大局观也很好。哪怕不能亲自操刀上阵,做一个顶级参谋也是非常不错的。但这番拜师下来,他以后还甘心做一个“军汉”吗?
头疼啊~~~
想了好久也没理出个头绪来,殷清风只好放弃了,他还有事情没处理呢。
他回到书房找出几张纸后,提着灯笼来到了武士彟的门外。
又一次出乎意料的是,许敬宗也在这里,而且看模样他俩聊得还挺欢实的。
许敬宗赶紧起身迎接他的主人,连武士彟也站起身来表示尊敬。
殷清风终于感受到人前显贵的感觉了,只是这种感觉让他有些不自在。他一心所求的不是这富贵二字。
他勉强笑着说道:“既然许先生也在这里,正好一同商议商议。”
他在武士彟下首坐下,将几张纸递给武士彟。
武士彟接过去看了一眼,就惊诧的抬起头看向殷清风。
殷清风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往下看。
武士彟按下激动的心情,耐着性子往下看。
坐在殷清风对面的许敬宗将两人的举动看在眼里,心里升起一股不祥的感觉。
武士彟看得很仔细,许敬宗等得很焦急。
武士彟一页一页的终于是翻到了最后,许敬宗的心却愈发被吊了起来。
“呼~~~”
当武士彟的目光从纸张上收回去的时候,武士彟和许敬宗俩人一明一暗的各出了一口长气。
武士彟随手将几张纸递给许敬后闭上了眼睛。
许敬宗心跳如鼓的接了过去,见殷清风没有阻拦,他忐忑的低下头。
看到第一行字的时候,他也没觉得有什么惊奇。他心里刚想嘲笑武士彟的大惊小怪时,接下来的文字就让他笑不出来了。
之后,他用了比武士彟更长的时间阅读纸上的内容。当看到最后,他的双臂无力的垂下了。
“列祖列祖啊~~~敬宗前世到底造了什么孽,才会遇到这样一个对手?请你们原谅敬宗吧~~~这一世,许氏族人是逃不过他的手心了~~~”
武士彟不知道什么时候睁开了双眼,“贤侄,你收购瓷窑也就罢了,为何还要满天下的收购茶山?而且,贤侄是如何得知哪些地方适合建起瓷窑呢?最后,请贤侄再解释一下对酒水的设想。”
许敬宗暂时放下沮丧的心情,竖起耳朵想知道殷清风是如何回答的。
殷清风说道:“茶、瓷器和酒水是集团以后主营的三个买卖。我们要在其他人没有更多的插手进去之前要尽量垄断。”
武士彟点点头。
事关永业集团未来的发展,已经投下全部身家的武士彟当然明白这句话其中的含义。
“伯父来到山庄可见到这里用茶水招待诸位了吗?
没有!
不是小侄买不起茶叶,而是当下饮茶的方式过于复杂,同时也失去了品茶的韵味。”
武士彟笑了笑,“老夫也不喜欢那些羊油、葱姜的味道。”
汉魏六朝一直到宋元时期的饮茶法,“浑而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而饮。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饮茶。
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但这个茶团不是由整片整片的茶叶组成的而是茶沫。
茶沫又叫抹茶,就是将茶叶用石磨磨成微粉状的茶粉。
抹茶起源于隋朝,在唐、宋达到顶峰,特别在宋朝,已经有了完整的抹茶茶艺。传到东倭后,发展成为今天的倭国茶道。
明朝之前的人们将茶煮好后,还要放人一些佐料。
比较流行的是:“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属煮之百沸”。
煮茶放“葱姜”,意图是调味;放“枣”,意图是滋补;放“橘皮、茱萸、薄荷”,是为了加香。
一直以来,国人管喝茶叫吃茶。真正用茶叶泡茶,是从明朝开始。称呼也由吃茶改为喝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