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章:口出狂言(1/4)
殷清风说道:“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
清风后来想了想,难道神农当时解七十二毒时,随身也带着橘皮、盐、茱萸和薄荷不成?然后又连同茶叶一同塞进口中?”
这个笑话很冷。最少杜如晦四人觉得很冷。
这个笑话让他们想起了先秦时期的道家。
“道”是天地之道,追寻天地之道的人被称为道家。
一代又一代的道家经过不断的探寻,才有了管子、老子、鬼谷子、孔子等人的成就。
但是,茶只是茶,为何要脱离其本源而往里面添加姜、葱、盐呢?
茶不是“工”手中的“器”,不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只需要保持其本源就好了。只有保持其本源,才能“解七十二毒”!
每次遇到这少年,他的话都如晨钟在耳、发人深省啊~~
这一次,抢先的是王珪。
他站起来,仔细的扫平衣袍上的褶皱,然后恭敬行礼,说道:“珪,受教!”
殷清风有些无语了。
就是喝不惯乱七八糟的味道,然后“改进”一下嘛,怎么就受教了?要不,小爷给你讲讲小东倭那边妖精打架的故事,看看你还受教不受教?
他连忙回礼,“先生这是在羞杀清风了。只要四位先生满意就好。等四位先生离去时,清风定然奉上一些。”
四人喜形于色,王珪说道:“珪就愧领了。”
殷清风看这四人的架势是拿他平等对待了,否则也不会徵啊珪的自称其名。你说你们喊声老夫或某多好?
他在抱怨别人的时候,忘记自己以前在别人面前自称“小子”,而现在已经改口自称“清风”了。
他口称“不敢不敢”,然后赶紧转移话题,“四位先生前来,不知有何赐教?”
王珪还站在那里没坐下,他恭敬的说道:“赐教不敢。珪等前来,想知道少郎君对银行有何指点?”
殷清风怎么听怎么别扭,但他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他学着王珪的样子向他回礼,“不知...敢请先生坐下说话。”
你说你都五十多快六十岁了,简直比李承乾那个小屁孩还乖巧,别不别扭啊,咱不闹行吗?
杜如晦早就看出不妥了,但考虑到王珪的执念,他又不好明说。
这四人里面,就算他年纪最小也足以做殷清风的父亲了,而年龄最大的王珪,做殷清风的祖父也绰绰有余了。现在王珪一副学生向夫子请教的姿态,换做别人也得诚惶诚恐。殷清风能这么淡定,就已经不错了。
他向魏徵使了个眼色。
他们四人虽然结交多年,王珪的执拗那是相当出名的,他们三人当中也只有魏徵能劝得住王珪。
魏徵也清楚问题出在哪儿。
他站起来,上前暗中拽住王珪的袍子,一边对殷清风说道:“徵与友人搅扰少郎君安寝了。来,叔玠兄,让少郎君先饮口茶,我们坐下洗耳恭听。”
杜如晦翻了下白眼,什么叫洗耳恭听啊,你这么说,不又尴尬了吗?
殷清风压力是有些大。
这四位可是被评为唐初四大名相的,王珪看起来是实诚人,不顾细节就罢了,你魏徵跟着捣什么乱啊。
他顺势说道:“两位先生请安坐。这个...清风对银行多少还是有些拙见的。”
那边魏徵连拉带拽的总算把王珪按回座位了,殷清风才松了口气。他坐下后,将面孔朝向王珪说道:“再过几日,受太子邀请的河东、山东等地的各家族族长会云集于长安城。王先生可带人趁机前往洛阳开设分行。
这边,太子会拖住那些族长的行程,尽量让他们晚于九月十日才能回归洛阳。只要王先生能在这十天内将分行建起来,那些世家就徒呼奈何了。”
王珪大喜。其他三人也很兴奋。
殷清风见他们四人的模样,就知道李世民还没有将消息告诉他们。再联系到今天李世民派人把他叫去东宫,他就在心里暗自咒骂李世民:“你是太子,这事儿你自己不去说,反而折腾小爷。酱紫好吗?”
这个消息对王珪四人很重要。
他们之前的准备都是想着向南进入巴蜀,以躲开最初的围剿。既然各世家都云集到长安,到时候太子再派人在各关津找借口扣下那些信使...只要十天之内没有信息往来,这个分行就能开起来。
既然太子能请得动那些世家,就必然有足够的手段让那些族长滞留在长安。就算那些族长再不情愿,总不能这边刚离开长安,那边就反目吧....
而杜如晦则想着明天就去太子那里打探个究竟。
其他人都在帝国银行里忙乎,只有他被委职在工部担任屯田郎中。当然,他也清楚这只是个过度,入相只是早晚的事儿。这关乎太子与那些世家之间的斗争,可不能指望着长孙无忌能出什么好主意。
殷清风说道:“清风谏议,王行长带一百人去洛阳。在九月底之前,只要那些世家没有制止普通百姓进行铜钱兑换,就可按部就班的在各州开设分行了。
而另一边,魏行长或房行长可带人沿途向益州开设分行。
不管是向东还是向南,清风谏议是以以点带面的形式进行。”
“以点带面!太好了!”
他们早就想到了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开设分行,但人家给建议了总不能没表示吧。于是,房玄龄为了不冷场,故作兴奋的赞美了一句。
殷清风也没在乎这些,他只想早点说完早点儿把人撵走。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