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马周辩经(2/4)
能较之那马周还不解孔师之教诲?“就先从这第一则开始吧。”
殷清风早就预料到这马周版的一经问世,必然是纠纷不断,可他没想到
眼前颜思鲁的架势分明是想马周逐字逐句的辩论。不过,这也是好事儿。
马周脑子里的解读,包含了诞生后一千多年来的内容,而他看到
的解读,则是从清末到现代,用平等博爱等现代精神解读的内容。
他相信,跨越近两千六百年时间长河所融合的经义,必定会击败这个时
空世人对的理解——不管这个人是孔颖达还是颜思鲁。
孔子之后的儒学八门,唯有颜氏之儒有序的传承至今。
这儒学八门,韩非子将子张列为位,将子思列为第二。而剩下六个门派在战
国末期又重新趋于统一,而且承认了鲁国的曾子学派的正统地位。等到了罢黜百家
之后,子张、子思和曾子学派也被融合到新儒学里面了。
但颜氏的学问是以家族的形式传承的。不管儒学儒家怎么变,颜氏的地位就在
那里。所以,只要今天把颜氏辩倒了,这断句后就可以刊行天下了。
换做在一年前,在面对颜氏之儒的后人时,他一定会“战战惶惶,汗出如
浆。”。但,经过这一年与殷侯的讨论,马周感觉自己已经脱胎换骨了、已经无惧
于天下任何知名大儒了!
他自信的走到颜思鲁的前方,在众目睽睽之下,躬身后说道:“世人说话的习
惯是,将相关联的、或者是有因果关系的、或者是有转折关系的事情放在一起说。”
众人一愣,与说话习惯有什么关系?
“周最初学第一则的时候,夫子的教导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
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
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解读,那么,这句话的重点就在“不亦”二字上面。“不
亦”二字关联了其前后的因与果。但,重点真的在“不亦”二字上面吗?
世人都说是劝学篇。
周理解是:孔圣师时代是个“lún_lǐ政治合一”的时代,他的学生前来学习都是为
求做官,因此都渴望成名,希望自己的道德学问迅得到众人的肯定。所以,孔圣
师从成名方面勉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又告诫他们不可操之过急,不要为暂时没有
成名而怨恨生气,是十分正常的。
孔圣师自己希望成名,也认定君子都追求成名,这里却说“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不矛盾吗?一点不矛盾,也不虚伪。
因为这句话是要安慰暂时还未成名的人。追求成名和实际成名毕竟不是一回
事,因而肯定追求成名的道德价值,所以,这一则就不能蕴涵追求者未达到目的就
有理由悲观丧气、怨天尤人的意思,也不要求否认还没有成名的君子。
所以,这一则的重点不在“不亦”二字上面!”
这个结论,似乎有些震惊四座的效果。
颜思鲁、颜师古、颜相时等人不约而同的露出沉思的表情。
是啊~~~既然是劝学,那孔圣师就不能说出悲观丧气、怨天尤人的话,而是鼓
励那些未成名者。
马周有意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人去思考,并且等着有人来问。但他见无人提
问,他便开口说道:“周在殷侯的提点下,重新思考这一则的含义。”
在颜氏族人看向殷清风的时候,他恭敬的说道:“若非有殷侯的提点,周至今
依然自喜于过往。”
颜氏族人又看向马周。“就算你得到他的提点,也不用说什么“自喜于过往”
啊~~~你现在不喜了,那我们呢?你是想说,我们还在自喜呗?你是想说,这的注释就无可更改了呗?”
马周不在意是否把人给得罪了。他从下定决心追随殷清风后,时刻提醒自己要
获得殷清的文勋给
他,更能毁、了、他!
所以,天大地大,殷侯最大!
恭维完殷清风后,马周说道:“按照周以前的理解,这一则如同学子入学,夫
子给他们训话,训话的内容主要是讲学习的快乐。
第一乐是个人的快乐:你们来到我的门下,听我传道,按时复习,乐在其中。
第二乐是和同学在一起,你们不光自己学,还不断有人慕名而来,成为你们的同
学,弦歌一堂,岂不快哉?
第三乐是师门以外,别人不了解,千万别生气,因为你学习的目标,是成为君
子,学习是为自己学,别人不知道,你也照样是君子,你有君子的快乐,内心的快
乐,不也很好吗?”
但是,如果这么解读,那就把“时”、“习”、“知”、“愠”四字都解释错了,对全
章主旨的领会也就不准确了。”
颜氏族人既有些自愧他们就是这么理解的,又期待马周接下来的解释。
“人们都如此“误读”,主要原因在于只是一句句地孤立求解,未能用孔圣师的
“学”的概念在这三则里统一来解读,也没有联系本篇其他则和其他篇来解读。
殷侯曾对周说过,本篇既然被称之为,世人理应准确理解何为“学”。
只有知道“学”为何意,才能懂得接下来孔圣师要表达什么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