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六章 求战心切的李纲(1/2)
看了金国提出的和谈条件,送金国使臣出殿后,皇帝赵桓立即与众大臣商议和谈大事。
李纲是一个强硬的主战派,他不管东京汴梁城里有多少可战之兵,也不管城中上百万的百姓家中还剩下多少余粮,他只认一个死理,决不能向金军妥协求和。
李纲祖籍福建邵武,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
他的父亲名叫李夔,通晓军事,曾随吕惠卿抵御西夏来犯有功,官至龙图阁待制、京西南路安抚使。
因此,李纲也是官宦家庭出身。
政和二年,二十九岁的李纲进士及第,从此踏上了大宋的政坛。
因为父亲的关系,李纲的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短短三年就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监察御史是从七品,殿中侍御史是正七品,虽然品级不算高,但是职权挺大。
因为,这是谏官的职务,有监察弹劾百官的职权。
通俗一点的说,监察御史就是朝廷养的专职喷子,用来骂天下百官的。
恰好李纲此人性情刚直,他不爱财,只爱名,监察御史的官职让他如鱼得水,尽情发挥,那真是逮谁咬谁,不喷个痛快淋漓不会罢休。
不过,李纲骂人是骂过瘾了,也给自己捞足了正直敢言的好名声,但是连宋徽宗都忍受不了他的所谓刚直不阿了。
一个月后,李纲即因议论朝政过失,惹恼了宋徽宗,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尚书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然而,虽然被罢去了谏官职事,李纲直言敢谏的英雄本色却不能丢。
宣和元年,东京汴梁城遭遇水灾,李纲又抓住机会借题发挥,认为天灾是上天的警示,说明朝廷施政有问题,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
李纲此举被宋徽宗赵佶认为是议论不合时宜,将他赶出了京城,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虽然被宋徽宗一脚踢到远离京师的地方去了,但李纲却是名声大噪,俨然成了清流的代表。
名声就是清流们的护身符和敲门砖,虽然皇帝和权贵们不喜欢,但该给的官位还得给,否则怎么向天下读书人交代?
宣和七年七月,在外蹉跎了六年的李纲又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
李纲这一回来不到半年,就遇到了金军南侵的大事件。
李纲既没有领兵作战的经历,也没有宰执天下的经验和能力,按理来说不应该在这种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中轻易发表意见。
可是,李纲是东京汴梁利益集团和清流们推出来的代表呀,能力不足,气节来补,只要咬死抗战到底的强硬立场即可。
因此,对于朝廷想要与金国和谈,李纲是坚决反对,说金国前几日进攻酸枣门等城门均无功而返,我们不用怕他们。
李悦却说,我到金军那里谈判时已经看得明白,金军将士勇猛,士气高昂,我军不是金军的对手。为大宋江山社稷着想,还是赶快同意他们的条件,让他们撤军方为上策。
朝中大多数人都对京城禁军的孱弱心知肚明,丞相白时中、李邦彦也赞同接受和谈条件。
廷议的结果,皇帝赵桓接受了主和派的建议,决定全盘接受金军提出的议和条件。
李纲的意见被否,怏怏不乐的出了宫。
李纲出宫不久,就遇见了出使金国被金军中途抓住,此时又被放回来的沈琯。
不死心的李纲便问沈琯城外金军的虚实。
沈琯在出使时,被完颜宗望抓住,裹挟他一道南下。
金军在河北一路势如破竹,完颜宗望就曾问他:“听说大宋朝有禁军八十万,不知这些军队都在哪儿呢?怎看不到他们出来迎敌呢?”
沈琯信心满满地对完颜宗望吹嘘说:“八十万禁军一部分分散在各地,只要有战事就可以召集在一起。此时汴京附近就有四五十万人马,黄河两岸还有重兵把守,你们根本过不去。”
结果金军不信邪,一路杀到黄河岸边,郭药师的前锋只战死三个人就全歼了梁方平的七千禁军骑兵,而黄河南岸的何灌两万军马也望风而逃。
金军凭借几只小船就渡过了无人防守的黄河,以至于完颜宗望不无讽刺的问沈琯,你口中的数十万大军在哪里呀?只要一两千人马守住黄河,我军就过不来,可是人呢?
沈琯被问得哑口无言,深以为辱。
金军决定与宋朝和谈后,就将宋使沈琯送回了东京城。李纲这才遇见了沈琯。
面对李纲的询问,沈琯说就他所见,完颜宗望率领的金军东路主力军只有不到五万骑兵,能上场打仗的更是连一万人都不到。
沈琯还说,护卫完颜宗望营帐的军队不及两千人,另外郭药师带领的常胜军有三千骑兵,其余诸部军队合计只有三万余人,而且还有近一半没有渡河到东京城下。
沈琯对李纲提议说,金军兵力十分有限,我军可以出奇兵强攻他们。
沈琯明显是在胡言乱语,出于敌视心态,对于金军的战斗力大肆贬低。这厮也不想一想,错误的情报会葬送多少宋军将士的性命。
反正上阵上敌的都是那些粗鄙的军汉,关我等斯文读书人何事?
李纲一心求战,对沈琯的话信以为真。他对沈琯说兹事体大,必须和众大臣商议后才能定夺,准备带着沈琯说服朝廷出兵主动攻击金军。
正月十一日,李纲和沈琯一同到东府与耿南仲、李悦等商议奇袭金兵的可行性。
李悦听后大怒,质问李纲说,你敢看轻金军战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