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三三章 更换发动机(1/2)
一方全力进攻,一方大举拦截,晴空中的战斗既紧张又激烈,攻守双方的每一架战机,此时都不是在孤军作战,而是像运作精准的模块那样嵌入一整套对抗体系。
当每一架战机的行动,不再依赖单个飞行员的观察与判断、而是依靠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空战态势的演化就会愈加复杂,最终接近于某一种全盘博弈的复杂度极限;在这种作战条件下,决定双方较量胜负的最重要因素,已不再是武器系统的性能优劣,某种程度上讲,甚至也不是作战平台的数量高低,而取决于两者之间的态势博弈,看谁能够技高一筹,在正确的时间与场合发动雷霆万钧的致命攻击。
上午驾机升空,完成一场全面对抗演练后返航,坐在轻盈滑降的2座舱里,龙云两手放在操纵杆上,两眼望向脚下的一大片苍茫白地,脑海中浮现出的就是这么一番理论,他现在对此也非常认同。
是的,对红空军的这场集训,维克托*雷泽诺夫能够从中收获的,不就是这些宝贵的思想与理念么?
身为苏维埃帝国的超级战斗英雄,这场大战里的头号王牌,在伊尔库茨克空军基地的秘密集训里,驾机升空的龙云表现自然不错,却并未发挥出一丝令人窒息的强悍战力,模拟对抗中的成绩也谈不上有多拔尖。
出现这样一种局面,不仅龙云自己心知肚明,参加集训的所有飞行员其实也都清楚得很。维克托*雷泽诺夫航空兵中将。这位累计击坠数字超过了一百五十架的超级空中杀手。他的实力绝对超乎想象,现在呢,也许他只是在潜心研究战术战法,又或者是战斗之余的“略作消遣”,总而言之,显然是一种有所保留的低调而已。
否则,以“高加索死神”的赫赫威名,哪怕是半路加进来、驾驶不甚娴熟的。如果不能够在对抗演练中取得超过一比十的交换比,这岂非就是怪事一桩?
对战友们的揣测,龙云报以善意的笑,他知道自己其实就是在揣摩战术,这时候追求单纯的对抗交换比并无一点意义。
伊尔库茨克基地的这一场秘密集训,几天以后就基本上顺利结束,来自红空军各作战单位、指挥机构与工程技术部门的精兵强将陆续完成了培训交流,离开了冰雪覆盖的贝加尔湖畔,就像盛夏的蒲公英种子一样,把红空军的全新作战思想传播到vvs的每一个前线作战单元。为下一阶段的远东战役做好所有铺垫。
战友们陆续离开,半路加入的龙云却一直留在基地里。风云变幻的远东局势暂时还不会给他的行动造成影响,就在红色帝国厉兵秣马、准备在东方与敌人一争高下时,维克托*雷泽诺夫每天的工作则是配合柯内舍夫等人测试新战机,一方面将项目顺利收尾,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接收2做好一切准备。
驾驭新上手的苏霍伊战机直上蓝天,龙云现在扮演的身份,可不是一般的测试飞行员,这些工作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也让他接下来的飞行少了许多风险;他现在要做的事,主要是测试战机tvc系统的有效性。
几次飞行下来,龙云的结论是,这一套系统的确对提升机动性有帮助,同时却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以现实世界的知识背景来分析,他很快就发现,苏霍伊设计局对矢量推力控制的理解还算到位,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却并不理想,受限于机载飞控系统的处理能力,对各种飞行姿态下的推力控制,受限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目前还完全做不到自动调整推力矢量的“飞火推一体化”。
没有一体化的设计,这样一种推力矢量战机,情形大概就类似于之前遭遇的f-15能力不假,然而如何发挥,就需要飞行员自己便宜从事。
没有自动控制能力,或者说简单粗暴的tvc,无疑会大大增加飞行员的战斗压力,在你死我活、瞬息生死的格斗空战中,如果还要分心去考虑推力的具体控制问题,毫无疑问,只会让战斗变得更加艰难而不是相反。出于这种考虑,苏霍伊局在2上采取的是简单的随动式矢量控制,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偏转的尾喷口事实上与平尾联动,这种设计在原理上还是比较原始,也让龙云感觉有一些无所适从。
身为一名穿越而来的飞行员,对苏联在tvc方面的研究有所了解,他对苏霍伊局的简化设计倒并不惊讶。
毕竟在九十年代的时间节点上,哪怕推力矢量研究相对成熟的美国,对应的f-22也还没有真正服役,关于矢量推力与飞控系统的完全整合,这需要大量的试飞工作、或者在大型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当下的苏维埃联盟还没有做到这一步,所谓“推力矢量控制”,暂时也就是这样的初级状态而已。
一旦明确了这一点,在继续试飞2之余,龙云就找到谢尔盖*柯内舍夫,商讨是否能干脆拆除两架原型机上的推力矢量控制机构。
对维克托的建议,柯内舍夫原本还很有一些惊讶。
不过,既然手头的这两架原型机都要提供给vv2型机的实际使用者,中将同志的话自然很有分量,于是设计师就同意了这样的改动,顺便还告诉他,现在两架飞机上的al-31f-模块;至于这一款在al-31f基础上深度改进的发动机,如果寿命放宽到与原型相近的水准,也不再考虑矢量喷管的寿命问题,那么单纯的m2型引擎,其加力推力完全可以达到十四吨的水准。
“啊,是这样吗?
那么,柯内舍夫同志,关于两架飞机换发的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