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圈?(2/3)
描写不够。这是我对全书的最大抱怨,小说太注重惊险的情节过程,但人物之间的关系,感情过于苍白,我认为这真的是另外一条重要线索,侠骨柔情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呀!”
“同楼上,也是才看完了,一直书荒中,现在总算有能入眼的小说了!
和大家一样,开始看鬼催灯是一次偶然,当时在寻找一本可以打发时间的灵异类小说,却被鬼吹灯朴实无华而又相当传奇的开局所吸引。
它给我的感觉就像回到了童年捧着故事会看那些江湖市井短文的日子,文章诙谐幽默,笔风又显沉稳,不乏大家风范。
随着章节展开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深深吸引了我,虽然中期有些云里来雾里去的感觉,却也无伤大雅。
读鬼催灯时随着时间地点的转换,脑海里不自觉的展现了一幅幅契合书中内容的场景,回味无穷。
倒是我的感觉和楼上不一样,我倒是觉得作者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的很,放在当今社会大多都是见不得光的江湖人物,却又各自有着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良心。
道义还是盗义,何必再去深究,好人和坏人终究只有一条线的距离。
被鬼催灯的开局所吸引,接着深陷天马行空的探险经历,最后回归自然,这样的感觉真好。
最令我满足的就是它的结局,平淡中收场却让我释然。
之所以在这里特别点出其结局是有原因的。
我看网络小说已有年头,从武侠名著的没落开始,一直至今,记不清看了多少书了,甚至都曾起过自己写作的念头。
不过看到了李导的武侠小说后,我觉得自己没动手是正确的。eз
不过,就像大多数的网文有一个弊端就是收尾,大凡情节铺展太开,线索过多,高潮过后总有些许遗憾,又少有脱离俗套的。
这就像那啥爱,高潮迭起,过后觉得不够神勇完美,想再接再厉却碰上了不应期……╭(╯e╰)╮
鬼催灯却在兜了一个大圈子以后在主轴上画了一个完美的圈,这个补遗如同画龙点睛般盖住了诸多瑕疵。
本人水平有限难以将真实感想落于笔触,就是感觉读完鬼催灯后不觉得遗憾,也不愿再重读一遍再经历一次高潮了。”
“看了好多遍,不,应该说是李导的作品都看了好多遍,而对于鬼催灯,本人也有一点要说的:
先说说本人认为本书精彩的地方,若以书中的地理背景来划分,最出彩的地方应是“藏地”及“东北”这两处的篇幅。
这两处的文字分别出现在了《精绝古城》、《云南虫谷》、《昆仑神宫》、《黄皮子坟》四书中。
而且个人认为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大家对一、二部的截然不同的评价。
二中除了《黄皮子坟》外,其它场景的驾驭能力远不如他驾驭“藏地”与“东北”那么熟练。
直接导致二部的可读性下降。
至于这两处场景好在哪里,我认为就“藏地”来说,成功在将鬼吹灯全书的“探险”主题与藏地历来给人的神秘感很好相结合,使故事情节异常引人入胜,如同仙境历险同时又不过分脱离现实。
而“东北”又是哪里吸引人哪?个人认为主要是浓厚的乡土气息,这对久居城镇的我们,无疑好像嗅到了乡间那新鲜的空气与醉人的稻香,在惊险的同时给人平添了一片向往。
如果按书划分,个人最喜欢的是一部里的《昆仑神宫》,原因有二。
第一点上面提过了,因为全书背景是藏地。
第二点,说来有趣,是因为明叔的登场。
大家有没有发现,有明叔出现的篇幅,往往都是让人最发笑,最有趣的场景。
倒不是明叔这个人本身是个开心果。
而是因为他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他的加入使队伍内部往往陷入一种公开化的矛盾状态,因而有趣的插曲也就多。
有了他,队伍里就不会沉默,吵吵闹闹肯定少不了。
因此有趣的场景与对白也增多,可读性大大增强。
再说说我认为比较遗憾的一些地方。
大家都认为二不如一好,那二到底失败在哪里哪?
其实个人认为,二并非一无是处,至少《黄皮子坟》写的还是不错的。
但后面几篇就明显弱了。
第一点是输在场景上,《南海归墟》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总体是个陆地文化为主的国家,多数人的海洋情节不浓厚。
所以《南》的情景选到海上很难引起大家的共鸣的,而且大家也很难接受“盗墓”这一土味十足的勾当可以做到海上。
后两篇虽然又回归陆地,但驾驭能力仍无法达到藏地东北的水平,令人颇感不过瘾。
第二点,就是作者在二部里过分的想“收线”,把一二两篇穿在一起,好给全文有个交待,从而使文笔不像一里完全即兴创作时那么收放自如了。
在《怒晴湘西》中把陈瞎子塑造成卸岭盗魁以与鹧鸪哨相连,连得可以说是非常勉强,毕竟一里面没有为此埋过伏笔。
而《巫峡棺山》则更过分,居然把一二里的故事都算做孙学武设的局,还硬生生要把老羊皮和他也扯上关系,真是勉强的几乎苍白了。
这种“收线”的思维贯穿了二部的写作中,使故事情节有些混乱,可读性大打折扣。
记得有个比喻说:吉利的发动机其实也可以像奔驰一样开到200迈,但是等到了200迈时,奔驰可以刹住车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