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特效公司(2/3)
气方面更是一落千丈,但不能说暴雪的游戏不好,无论是做工还是设定,都是上上之选,只能说时代在变化,玩家的心态和口味也在变化,所以原本能一枝独秀的暴雪,到后期开始走上快速下坡路线。而另一方面,就是他们的研发人员数量不足,无法同时支持多个大型项目,只能是在保证原有项目稳定更新和维护的情况下,尽可能抽调人手研发新项目,人手不足,速度自然就上不去了。所以暴雪这边能给周方远的支持并不大,国内的游戏公司研发团队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还需要暴雪的人偶尔过去帮帮忙,加上暴雪自身的问题,暴雪这条路算是over了,基本上不可能指望他们帮自己来处理电影的特效工作。更何况,别忘了现在还有个魔兽电影呢,暴雪已经是人员严重匮乏的程度了。
数字领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数字领域和工业光魔一样,擅长在后期中解决80的问题,在三维中解决0的问题。但数字领域的三维技术研发能力之强,连工业光魔都不可忽视。早在电影后天的制作中,数字领域就开发出了基于封闭流容器场的大规模高效率流体动力学计算软件,用于了后天电影中的海啸制作。后天龙卷风的渲染更是分出了粒子的rgb灯光层和体积深度层。
数字领域还十分擅长hi的使用。dd的hi部是享誉全球的。相信任何一个做电影特效的人都想进这个部,他们基于hi的开发作的
十分到位,pi的动力学插件,流体粒子的隐式曲面模型,小到一些批处理用的otl。可以说在从泰坦尼克号、第五元素再到虎胆龙威4、变形金刚,这么多年的电影制作,dd的hi流程已经相当完善近乎将hi全部重新开发了一遍
可惜,由于詹姆斯卡梅隆强势坏脾气和明星光环让dd的创建者斯考特罗斯陷入尴尬境地,同时因当时詹姆斯卡梅隆在泰坦尼克号制作之后对纪录片产生浓厚兴趣,索性在商业电影销声匿迹专心拍纪录片离开dd,卡梅隆的好友斯坦维斯顿也因为其离开也弃dd自己创立自己的特效公司。
06年5月,因为公司发展趋势以及疲惫不堪的斯考特罗斯决定退居幕后,并且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把送死卖给了熟人迈克尔贝,自己头衔由ceo变为公司顾问。
即便如此,“数字领域”仍在08年经济危机后长期入不敷出。截至1年9月该公司债务已达1600万美元,并有超过5000万美元的多项亏损。为扭转局面,“数字领域”在1年8月日成立特别委员会,在向相关部门提交亏损报告后,弗罗里达州圣露西港市为其提供了135亿美元的税收减免和多项补助,但扭亏依然无望。
最后在1年9月7日,走投无路的“数字领域”关闭了旗下位于弗罗里达州占地13000平方米的工作室,该工作室300名员工只保留0名,原ceo约翰泰克斯托已引咎辞职。最终,“数字领域”正按照美国破产法案执行破产重组程序。
所以说,做特效是非常烧钱的,特效公司想要活下去,基本上有只能背靠大树借东风,独立制作公司想要活下去,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别的不说,光说给人家做电影,一部电影给的特效费用能有多少?撑死不过一部电影半数的投资罢了,毕竟电影不是完全的特效集合体,明星,场地,剧组,各种宣传制作费用,把这些都刨除,能给特效公司留下来的部分并不多。就是这并不多的资金,却需要特效公司花大力气去完成,不然连这样的单子都没有,公司垮台速度只会更快。公司本人的人工,设备,场地,这些是都要钱的,每年的保税,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当然了,偷税漏税者除外。另外,特效公司还有一个大头的支出部分,那就是工具的开发。
众所周知,无论是特效公司还是游戏公司,都要开发一些自己的工具的,渲染系统,制作引擎,这些都要钱。左一笔又一笔,一个个看上去光彩无限的特效公司,存货压力之大,远超一般公司。当然了,如果有大树可以依靠,那自然而然是轻松加愉快,反正公司给钱,成为一个部门的特效组也不用担心没钱赚。如果是独立的制作公司,还要兼顾公司的运营,那难度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所以数字领域,可以作为下一步的主攻对象,甚至不需要花多少钱,就能把这家公司买下来,买下来,拆分也好,重组也罢,直接利用起来同样可以,无论怎么做,收购方面的花销是不会太大的。可是后续的工作却不小,不过没关系,周方远这边能用到特效的地方太多了,不怕买下公司后会没有用处白白闲置浪费。
除了数字领域,移动图像特效公司也不错,这个公司很小,是刚刚成立没多久的新公司,因为导演的关系,得以制作哈利波特系列,如今才刚刚完成了第一部,不出意外的话,后续的几部电影也将会由他们制作。不过还是那句话,特效公司生存不易,就算有哈利波特系列做门面,但那又如何呢?论剧情,哈利波特比不上那一大帮文艺片大佬,论特效,碾压哈利波特的电影也是数不清。哈利波特电影其实是比较不上不下的,卖得好,电影倒也有一批忠实粉丝,而且路人观众也不少,可终究,这个系列的电影也就那个样子,无法做到顶尖,只能沦为一流末尾的程度。
而为哈利波特做特效的移动图像,其收获就可想而知了,为什么后来基本上就再也没怎么听过这家公司?归根结底,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