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奢侈品文化(2/3)
一书中,奢侈品消费被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镇压、金钱之始、炫耀、适应、生活方式。我们的近邻,当今的扶桑,被归入“生活方式”一类,而我国则被定位在第3个阶段——“炫耀”。由于国人对奢侈品所代表的生活理念尚处于启蒙阶段,这种象征性消费更多地凸显于一种“炫耀性消费”。
而且随着我国中产阶层逐步成为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国人对奢侈的品味和流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告别炫耀性消费,逐渐走向理性;以前追求品牌,现在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千禧一代,不再随波逐流,从标榜潮流,到崇尚简约,相比logo带来的时尚虚荣感,他们更欣赏低调内敛与极简的生活方式。曾经,为了追寻几经雕琢的奢侈生活,人们一步步脱离了大自然朴素的襁褓。追求物质的奢侈是人的天性,但,奢到尽头就会发现朴素的珍贵。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才是最高层次的奢侈境界。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那就是谈起奢侈品,人们总是想到那些西方大牌logo,其实,我国自古以来,从来就不乏“奢侈品”。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代表皇室荣耀的各种物品,无不精雕细刻并且因罕见而稀有昂贵,当之无愧成为奢侈品。我们的祖先们曾缔造了各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奢侈品:从精美的陶瓷器皿,到价值连城的玉雕器物;从文房四宝,到绫罗绸缎;从鱼翅燕窝,到龙井普洱;从明清家具,到苏州园林,历朝历代都有“华夏制造”的奢侈品享誉世界。
西方中世纪时代,来自华夏的丝绸、瓷器与黄金等价,欧洲贵族更是以拥有东方器物作为炫耀资本。华夏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销往西方和中东,成为那里上流社会喜爱的奢侈品。欧洲宫廷的华夏风、华夏风格的装饰品和服饰成为王权和财富的象征。
17、18世纪,瓷器、丝绸、家具、艺术品大量传入西方,在欧洲宫廷掀起一阵狂热的华夏风。这股风潮在18世纪中期达到了顶峰,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商贾乡绅,都对所谓的东方风尚趋之若鹜。1700年伊始,辞旧迎新,巴黎上流社会照例要迎来一场盛大的宫廷舞会。据说,在这场宴会上,法国君王路易十四会用别出心裁的方式出场。金碧辉煌的凡尔宫舞会大厅里,贵族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位爱出风头的皇帝这次又会搞什么新花样?
没想到在乐队的伴奏下,一顶华夏的八抬大轿出场了,路易十四身着华夏服装亮相,一时间全场哗然。路易十四喜欢华夏风,对巴黎人来说不是什么新闻。早在1670年,这位fēng_liú君王为了博得情妇的欢心,斥重金在凡尔赛宫里建造了青花瓷宫。这座建筑一经落成,马上引来了欧洲各国的效仿。一时间,欧洲出现了许多华夏风格的代表性建筑。路易十四痴迷于华夏家具,他让家具大师在宫殿的每个角落都装点了华夏式样的家具和花瓶。宫中亦有取自华夏的布景,花木纵横的小径串联着岩洞、假山、拱桥和曲溪,活脱脱是我国南方园林的样子。
受路易十四的影响,两个与法国分庭抗礼的欧洲强国英格兰与奥地利,也卷入这场中国风的攀比中。
在18世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笔下,白金汉宫、温莎城堡里到处是精美绝伦的华夏壁纸和屏风,英国女王也爱穿华夏服饰,华夏风格的装饰品和服饰成为王权和财富的象征。相比法国,奥地利王室对华夏风的偏好有过之无不及。特蕾莎女王不仅修建了一座占地2.6万平方米,与凡尔赛宫相差无几的美泉宫,还一掷千金,用许多价值连城的华夏艺术品来布置它。墙纸上绘有一幅幅中国景观:蚕丝、稻作、瓷艺等。在瓷器厅,四壁是青花瓷的装饰风格,一对对瓷器堪称世界一绝。
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各国王室都开辟了专门的宫室来摆放瓷器,同时将之视作王室交往中最尊贵的礼物。葡萄牙国王以瓷器为礼物赠送给意大利国王等各国王室,葡萄牙王后也在中国订制带有自己肖像的餐具,赠送给有功的士兵。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与葡萄牙王室联姻,出嫁的葡萄牙公主从王宫中带来了瓷器作嫁妆,大大受到了英国国王的欢迎。逐渐地,瓷器成了王室的最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曾以拥有一批精美的中国瓷器为荣,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因为自己重金购买了不少瓷器而自豪,而且如同葡萄牙王室一样,欧洲不少国家的王室在出嫁女儿时,也乐意选择中国瓷器作为嫁妆之一。
在追逐各种中国器物的过程中,欧洲社会迅速形成了一种时尚,包括举行中式宴会、观看皮影戏、养金鱼等,都成为高雅品位的象征。他们热衷于模仿华夏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形成一种被称为“汉风”的时尚。这种时尚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丝绸面的高跟鞋、饰有华夏元素的衣裙、象牙的瓷片装饰的扇子、芬芳怡人的茶叶……华夏元素从宫阙流传向市井,进入日常生活。
在对华夏风尚的狂热追捧下,还有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趣闻轶事。据说茶叶最初传入欧洲之时,曾被上流社会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妇人们用它来治偏头痛。而瓷器的身世在欧洲更是显得扑朔迷离,人们认为它可以试毒,可以吃,还可以唤醒灵魂。
在“华夏热”流行欧洲期间,人们对中国物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