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5.荤素搭配(2/3)
人啊,而且我又不是生下来家里就特有钱的,我以前也和你聊过吧,其实我上高中以前呢,我家就是一个普通人家,那会儿我的父母都在工厂上班,上午走了,黑夜才能回来,中午有时候会给我留点饭,有时候就得我自己忙活。还有时候,我会在晚饭的时候主动做点饭,让我爸妈他们回来以后刻意多休息休息。我不敢说自己手艺有多好,和黄老师比肯定是差得多着呢,但一般的家常菜什么的我还是能做出来的。”周方远一边说着,一边将洗好的菜放到竹篾里,再端到院子里的石台上,放好案板,右手抄刀,咄咄咄咄咄的开始切菜。
摄像机立刻就给了一个近景特写。
看得出来,周方远的刀工其实只能说一般,确实是不能和厨师相比,就是和大部分厨艺爱好者相比,都比不过。但也能看得出来,他确实是比价熟练,并非只是嘴上说说,就家常菜的水平而言,绝对是够的。
黄老师准备了两道菜,一道就是佛跳墙,还有一道是清炒油麦菜。周方远这边弄了两个凉菜,一个是拍黄瓜,一个是雪山盖顶(西红柿撒白糖)。
除了佛跳墙,都不是什么硬菜,不过话说回来,这会儿的气温着实不低。他们吃饭的时候要在院子里的凉席上吃,凉席周围向上延伸,搭成了一个顶子,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凉棚。坐在凉棚里面吃饭还满头大汗呢,真要弄上一桌子热菜,估计大家也没胃口吃下去了。现在这样不错,佛跳墙虽然是用各种珍惜食材炖煮出来的,里面还不乏有一些比较油腻的原材料,但成品本身并不油腻,再加上爽口的青菜,在炎热的夏天吃一口,感觉整个人都能舒服不少。
这真的是国人向往的生活。
不耕而收,不筑而居。国人骨子的田园梦,是一种带有美好幻想的士大夫审美。说得直白点,是国人乐于亲近一个不用动手的田园美景。这个节目最初的目的就是做到这一点,一个栏目组花了至少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大片的田上中了玉米、土豆、红薯……日出而作,日落而居,这不就是国人向往的生活吗?
这样的设定,既达到了电视节目的制作可能,也满足了大多数城市观众的审美倾向。所以如果放下对“劳动”深刻的尊重,这个节目的审美,是从骨子里满足了大部分观众的审美偏好的。
至于说前世这档节目变得非常火热,还要联系到时事。毕竟在当时来说,现象级的真人秀节目需要的是一种焦虑投射和社交话题。婚恋、子女教育、价值观冲突、道德冲突、财富故事,这更像是某个阶段的电视节目成为现象级节目的成功基因。这与节目制作水平的好坏无关,而是来自观众内心深处的焦虑和八卦,是狂飙突进的现代社会迅速分化的价值观冲撞的集中反映。然而在前世,类似的节目太多太多了,情感类,聊天类,纪实类,新闻类,大众审美是有疲劳的,但某一个属性过分出现在荧幕上的时候,观众就会觉得腻烦,觉得厌恶,那就会去选择相对更加清新的节目,换换口味。
其实这一点,放到现在也是一样的,被远方传媒戴起来的节奏,如今国内各种选秀综艺,各种“去哪儿”综艺,一个两个还好说,但如果有名气的卫视都做类似的节目,观众还能受得了吗?所以不用想也知道,《向往》只要自己不作死,基本上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再说今天这顿饭,只有一个佛跳墙算是荤菜,其他三个都是素菜,而且都是很贴近老百姓生活的素菜,这也是一种服帖国人生活习惯的选择。
素食,从来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
东方的素食,通常认为起源于印度。由于宗教原因,印度是一个崇尚素食的国度,严格的印度教徒已经有两千年的素食历史。直到如今,印度人的饮食结构也是以素食为主。
在我国呢,古代的很多先哲们相信素食可以修身养性,益寿延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国内,虽然佛教在印度只要求戒杀生,并不要求素食,但梁武帝萧衍颁布了法令,禁止僧尼食肉,佛教在华夏才成为素食的宗教。佛教使得素食在民间的广泛传播。经历了几个朝代后,华夏的素食烹饪技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另外据史料记载,古代的扶桑人以谷类,豆类,蔬菜和少量的鱼类和贝壳类作为食物,几乎不食用禽肉和兽肉,佛教传入扶桑后,狩猎和捕鱼也成为禁忌。扶桑天皇甚至还颁布过一项法令禁止食用鱼类和贝类,虽然几十年后,食用鱼类和贝类又被得到认可,但扶桑人真正开始吃肉是在大约一百三十年以前。
相比东方的话,西方人其实就更加偏向于肉食了。
但也不是说西方就人不吃素食,西方的素食起源于地中海地区。古希腊的许多智者都提倡素食,其中的毕达哥拉斯可能是最早的素食者,所以,在1847年英文“vegetarian“一词出现以前,不吃肉的人通常被称为毕达哥拉斯信徒或追随者。几个世纪以前,西方的一些宗教派别和修行团体也开始倡导素食,而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1847年诞生于英国曼彻斯特的第一个素食协会,此后,素食主义运动也在其他西方国家流行开来,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素食协会。
1908年,国际素食者联合会(ivu)诞生,为素食主义在世界各国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ivu每隔几年就要举办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