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御用文人(2/2)
子王昱现在肯定还宅在家里,苦苦的等着吏部的选官结果。王家虽然有着良好的出身门第,但却没有半点的政治资本。现在十有九家传统意义上的山东大姓名门望族,都成了实际上的破落户。有的甚至连饭都吃不上了,穷得只剩下祖宗可以向人炫耀。他们王家虽然能够管上温饱,但也没能好到哪里去。王家就指望着王昱能够有点出息,好让他光宗耀祖重振家门。能通过上官婉儿搭上薛绍和太平公主这条线,实属不易。王昱的父母,现在是恨不能把自己的心肝都给掏出来给这三人吃了。
上官婉儿今天来时特意打扮了一番,还破例带了三五随从,多少也有一点给王昱撑场面的用意。虽然她知道她这点排场对薛绍和太平公主而言,简直就是渺小如尘埃,但是王昱的父母看到了高兴,这就足够了。
由此也可见得,上官婉儿还是挺在意也挺照顾王昱这一家姨亲的。毕竟,她在世上的亲人真的不多了。
除了一些家族的内亲和女方的家人,王昱没好意思请什么同僚来。除了与他关系要好的几个小书令使,他就只是单单的请了薛绍。但是一尊大佛远胜八百罗汉,薛绍和太平公主的联袂出席,瞬间让王昱这个略显寒酸的家里光耀万千起来。
午宴时分,王昱的家里还只有零零落落的十来个宾客。到了下午,兵部的官员和书吏们全都主动上门前来道贺了。就连一向最没人情味的张光辅,都派了他的老管家送来一份贺礼,显然他也不想在兵部被人彻底的孤立了。
紧接着,名满京城的大才子李峤、杜审言和崔融一同上门前来道贺了。这三位大才子与苏味道一同齐名,号称“文章四友”。
这可不是一般的名气,用现在的话说他们的才华都已惊动了中央。
苏味道的一笔好文章被裴行俭看中,招募为记室参军(掌管文案的秘书并兼任参谋)。薛绍接任裴行俭之后对苏味道更加委以重用,但凡发号施令或是要给朝廷写奏章,基本上都是苏味道代为捉笔。前不久朔方军改旗易帜的时候,苏味道因为推助改旗易帜立下功劳,从一个八品的小官直接被提拔为夏州都督府从四品司马兼朔方军行军司马,绝对的平步青云。这在当时是引起了不小轰动的,朝廷御史都对此提出了异议,但是根本没用。因为有了武则天和薛绍的一同力挺,苏味道的这个官做得稳当得很。
如今苏味道在河陇一带和在朔方军里颇具声望,仅次于薛绍留在那里的代言人,夏州都督府长史刘幽求。
李峤二十岁中进士,才气逼人尤其擅长五言近体诗。四友当中属他的词采最为华丽,而且他的仕途也最为通畅。现在他还不到三十岁就已经做到了监察御使,曾经还有过一段风光的经历为人津津乐道。就是有一年邕州和严州的土民发生了暴|动起义,李峤奉命监军前去征讨。但他不主张武装平叛,而是孤身一人前去游说劝降,结果他居然成功了。
薛绍感觉,这人的才华简直有些牛逼过头了,就连文盲都能被他感化。
至于杜审言和崔融,相比之下就比李峤略微逊色一点了。
杜审言现在担任洛阳丞,是洛阳令魏元忠的下属。魏元忠和薛绍、太平公主是什么关系,他当然是最清楚不过了。于是他今天急忙赶来了——当然是以王昱同窗文友的名义。
崔融曾是庐陵王李显的东宫侍读,李显要写什么奏疏文章都是出自于他的手笔。李显当皇帝的时间不长,崔融没有来得及发迹但也没有跟着倒霉。现在他做了个宫门丞,也就是皇宫管大门的芝麻小官儿。皇帝李显的倒台可能是让崔融深切的体会到了权力的无情和恐怖,也让他认清了当前的局势——紧紧站在武太后的阵营里才是正确的选择。于是这几年来他写了不少歌功颂德的文章,让酷爱文史的武则天颇为欣慰和喜欢。很多人说,他的“官门丞”芝麻小官儿就是用歌功颂德的诗文所换来的。否则,他早该跟着庐陵王一同被流放了。
李峤等三人的到场,让王家再一次蓬蔽生辉。
王昱的心里清楚得很,他们是奔谁来的。虽然这三人曾是他的同窗文友,但在今天之前,他们从来都不会正眼来瞧自己一眼。说白了不值钱,他们都想做下一个苏味道,想通过自己的这一层关系来沾上薛绍的光。
薛绍对他们三人却有一个简约但精准的概括——御用文人。
这种人或许不是什么道德真君、社稷能臣,但是他们真的能够发挥很大作用,比如当年秦王李世民文学馆里的十八学士,武则天的手下也有北门学士。如今是一个诗歌飞扬、推崇才子的时代。才子的诗词、文章和言论,能够很大程度的引导民众的思想,甚至导引政治风向。这既是一笔无形的知识财富,当然也能成为一把无形的杀人利器。
如今薛绍身边最不缺的就是精明强干的能吏和两肋插刀的猛士,这三个以诗文才华著称的人物既然主动送上了门来,薛绍倒是一点儿不介意将其一同打包,全部收下!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