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良好兵源(1/2)
进了东华门,杜中宵吐了一口气。两边高大的城墙依旧,宽阔的街道上没有行人,一切都如自己上次来的样子。不远处的垂拱门外,站了几位官员,没有一个熟悉的面孔。
从外地官员陛辞,到京城官员入对,加上一些皇帝近臣入宫,每天从这里进入大内的官员不少。皇帝每天办公,一大半时间都是做这些事情。
东华门是皇城的东大门,进来之后这条路把皇城分成南北两部分。南边是宰执和一些重要衙门办公的场所,北边就是大内,皇帝那一大家子住的地方。这条街道属于皇城的一部分,除了偶尔出现的巡逻的卫士,没有行人,显得有些冷清。
到了垂拱门外,向閤门卫士递了书状,办了手续,杜中宵静静等在外面。
等在这里的官员都是排过班的,杜中宵一个都不认识,想来是外地官员入京。朝廷重地,没有人敢喧哗,大家都静静等着。
官员入对,閤门排班,等待的时间可长可短。除了宰执和四入头这些重臣不拘班次,到了就能进宫之外,其余官员都要老实听閤门安排。特别重要的事情,或者特别重要的人,召见的时候会加四个字,越次入对。简单说,就是不用排队,可以在排好班次中插队。
此次杜中宵入宫,便是越次入对。对于官员,这是一种特殊的荣眷。
等了没有多久,便有閤门卫士出来,让杜中宵随着入宫。
进了垂拱门,进了大内,穿过长长的游廊,迎面看见一个官员,依然是生面孔。这应该是杜中宵来之前入宫的,不知是外地官员陛辞还是述职,行色匆匆。
到了崇政殿,行礼如仪,杜中宵随着小黄门进了大殿。这里已来过数次,并不陌生。
行礼如仪,杜中宵站在阶下。赵祯坐在上面,吩咐赐座,礼遇跟以前大不相同。
杜中宵谢过,在小黄门取来的杌子上坐下来。
赵祯问了杜中宵什么时候动身去京西路,道:“自西北乱起,朝廷用兵数年,可惜无一大胜。朝廷养兵百万,将领无数,却无一人可为朝廷了事,任由党项坐大。每想起来,朕实在愧对祖宗。你先在火山军取唐龙镇,贝州城下又立大功,是近几年难得的有武略之人。又是进士出身,熟读诗书,若能带兵就是难得的诗书之将。军中大将,多不通文字,现在最缺的就是你这种人。我本意让你转任武职,带兵为朝廷做事,也展你胸中才学。奈何党项已和,此非其时。”
杜中宵捧笏:“谢陛下褒奖。无论文职武职,臣都当为朝廷肝脑涂地。”
赵祯点了点头,又道:“此去京西路营田,有你在永城县营田的经验托底,不必多问了。此次不是招募百姓垦田,用的是厢军。虽然做的是营田的事,却不希望浪费了你在军事上的才能。这一二十万厢军交予你,望你妥善安置,勤加教阅。或天下有事,能为朝廷分忧。”
杜中宵想了一想,道:“陛下,臣以为,既然是让这些人去营田,便不能当他们是战兵。如果要保持他们的战力,可以选出一些人来,如保甲之制,秋冬教阅即可。如果要让他们做兵,又要他们种田,只怕两边耽误,什么都做不好。”
赵祯道:“如何这样说?他们本就是兵,以前拉纤,现在种田,也无不可。”
杜中宵道:“如此做,岂不是如唐时府兵一般?府兵皆精兵,也不过一二代人数十年间,战力便就不堪。不兵不民,对军队尤其有害。种田的便去种田,当兵的便就当兵,才能练出精锐。”
赵祯对军队的事情并不熟悉,不在这些事情上纠缠,问杜中宵:“你欲如何做?”
杜中宵道:“臣欲仿永城县时的旧例,把这些垦田的厢军依保伍编列,各设村落,开垦闲田。在这些人里甄选中兵格者,编成军伍。除农忙时节,教以行伍之事,秋冬季节教阅。选出来的人,以军中事务为主,耕种田亩为辅,发给俸禄。如此做,才能兵农都不耽误,两全其美。”
赵祯问道:“耕田是极费人力的事,你打算抽出多少人来,练兵为主?”
杜中宵道:“臣以为,招到京西路的厢军约二十万人,抽出五万人来足够了。每遇农忙,如耕田种地收获的季节,他们便帮忙农事,不致误了农时。平时耘田拔草之类,他们不必参与,留在军营中。”
赵祯沉默了一会,道:“四丁抽一,只怕会耽误农时。”
杜中宵道:“臣现在如此想,到了地方,如果实不行,那便五丁抽一,还是以种田为重。”
真正养脱产的军队,十丁抽一才能比较稳妥,不至于耽误农时。五丁抽一已经勉强,四丁抽一按经验来看忆经过了。杜中宵当然知道这些,不过他带的到底是种田的厢军,并不完全脱产,觉得四丁抽一应该也可以。农业劳动的时间不均匀,集中在那么几个时间段,组织好了应该可以做到。
贝州城下用的大炮,赵祯很感兴趣,直觉上觉得应该是一种重要的武器。不过这种武器怎么用,现在看来只有杜中宵明白,其他人都用不好。赵祯想让杜中宵转武职,就是想让他带兵,按照他的想法编列火炮这些,整理出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推广到其他军队中。种种阴差阳错,杜中宵自己也不愿意,还是保留了文职,到京西路带着裁撤下来的拉纤厢军营田。虽然如此,赵祯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想让杜中宵在这些拉纤厢军中试验新式武器,做得好了依然可以推广到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