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郊区古墓(1/2)
来到书生这里已经将近半年了,书生和老许的伤都彻底康复了。我也在老许的介绍下,进入他的研究组,甚至获得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身份”——考古学家许扬教授的私人助理。书生说:“哎呀,夏总,这次你可好了,有了这么一个名头,你就是去博物馆都不带要门票的,这得省多少钱。”我已经懒得和这小子吵嘴了,张口闭口就是谈钱,显得很没品。不过有了这个身份,我还真占了不少便宜,没事就去老许的办公室混,学了不少历史知识和考古知识,每个月也能从老许那领一份可观的薪水。后来才知道,我拿的这份钱是老许从个人收入那部分分出来的,并不占用考古研究经费。心里觉得老许这人真不错,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让坑骗国家。这么白吃白喝我也觉得愧疚,平时总是给老许跑前跑后,干点杂活,权当是为他打工了。这一天,老许接到上级的通知,说在郑州郊区的一个小村子有农民在挖地基时发现了一处古墓,要求老许带的科研小组立刻到位,进行核实。老许带着小组里七八个人到了那里一看,认为的确是一处古墓,不过规模不大,但是墓体结构遭到一定破坏,已经丧失了自我保护能力,需要采取抢救式发掘进行保护。考古小组的几个人在当地村子雇了一些农民帮忙土方作业,我也去过几次现场。开始觉得很有意思,来来回回看考古小组的人带着农民挖土。几天过去就审美疲劳了,觉得没啥劲。
老许说,这个墓并不大,按照墓葬特点应该是明末清初时代。秦汉时代的墓多是覆斗式的,就像是把米斗扣过来,和古玛雅文明中金字塔相似;而唐宋时期的古墓多是依山而建,皇家甚至是开山为陵,足以彰显当时强盛的国力;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依然保持着游牧民族的特点,当权者和贵族死后一般都是在草原上掘地成墓,入土后还要种上草,恢复原状,后人很难发现蛛丝马迹;到了明清时代,国家战火连连,国力日渐衰落,所以建墓更侧重于地上设施,将陵墓与祭祀园林相结合,一物双用。现在发现的这个墓按照布局应该是明清时代所建,只是规格不高,充其量也就是个中级贵族的墓。
我一听,这只是一个普通士大夫的墓,更加不感兴趣了。之后几天,我就窝在书生住处,看电视剧打发时间。老许却尽职尽责,在古墓附近搭了帐篷,建了营地,每天不是在现场发掘,就是在帐篷里写科考日志。过了大概一个星期,到了中午,我正在家里吃着外卖,看着电视剧,手机响了。原来是老许打来的。他说,最近考古队员和雇佣的农民都感冒了,不停的咳嗦,有些人甚至开始发烧。让我去买一下口罩和消毒液赶紧送过去。我一听老许声音很焦急,立刻换了衣服直奔超市。书生租的房子就在市区,离家不远就有一处超市,步行的话用不了十分钟。
我正急急忙忙往前走呢,突然路边有人说道:“这位小兄弟,慢行一步,且看看俺这是啥?”我眼光随着声音往侧面一瞥,原来是个算命的先生,年龄也得五张开外,一缕山羊胡有些花白,一身对开襟白褂已经脏的不成样子,更滑稽的还戴着一副黑墨镜,洋不洋土不土的跟周边环境格格不入。我在北京城没少遇到这道号的人,一般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头子,支个小桌子,搬个马扎,摇头晃脑的坑蒙拐骗。我原本想不答话,直接走开。不过这算命的突然说了一句:“俺可不瓤杆儿,你且过来听我说一说,倘若说的不对,一个大字儿俺也不收。小兄弟身上一股霉气,不走运啊!”我一听,立马不高兴了,这他娘的不是咒我呢吗。我刚要发火,那算命的老头抬手一拱,接着说:“莫气莫气,老汉俺可真不是瞎掰扯,五行八卦、奇门遁甲、河图洛书都略知一二。小兄弟身上确实霉气很重,你万事皆要小心,听老汉一句话,‘人往高处走,切莫低处留’。日后如有需要,你可在此处寻我。”我懒得搭理他,看着这算命先生贱兮兮的笑着,气不打一处来,恶狠狠瞪了他一眼,转身就走,毕竟我还有要紧事要办。
在超市买了消毒液和口罩,我马不停蹄就打车奔向老许的营地。这才几天没见,老许就变得憔悴了很多。一见面,老许立刻焦急地问我:“老夏,东西带来了吗?”我将一箱子口罩和消毒液给他,老许立刻抽出口罩,给自己和我一人一个。我见他样子急迫,知道情况不妙。带上口罩,老许将我拉倒帐篷里,这才开始讲来龙去脉讲了出来。原来,这个古墓的考古挖掘本来进展顺利有序,耳室已经清理出来,陪葬品虽然不算丰厚,但是保存相对完善,也算收获颇丰。老许按照经验推断,再有十几天就能顺利完成这次科考任务。结果中间出了意外,那天正是中午时分,考古小组和雇佣的村民刚刚吃了饭,三一群俩一伙的在一起抽烟休息,老许和几个学生骨干正研究出土的文物。考古小组中有两个人,一个叫王鹏一,另一个叫徐明远,都是老许带的研究生,在一起讨论着墓主的身份和生前的地位。王鹏一说墓主的陪葬品太单薄,按照这个情况可以推断墓主生前社会地位不会太高,应该是底层士大夫,甚至可能只是个富贾或者地主。而徐明华认为墓主至少也得是个中层统治阶级,因为这个墓结构很完整,有前室、后室、耳室和主室,绝不是一般商人和地主有能力享受的。俩人开始还是正常的学术讨论,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