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十四章(1/2)
大夏王朝已建国两百多个春秋,算一算历代皇帝的在位时长,先帝永和帝在位时间算是长的。十二年前的话,正是永和二十七年。
两百多个春秋过去了,大夏早已不复当年建国时候的贫苦与动乱。
朝廷的腰包鼓起来,皇帝就开始变着法的琢磨怎么花钱。
永和帝的前一代嘉平帝最喜欢的就是建造避暑山庄。
偌大的大夏,四处都有他在位期间建造的别院。
永和帝则不然,永和帝的癖好是修皇陵。
从永和帝登基的时候就开始修皇陵,修了二十七载,工部尚书都换了三任了,也依然没有修完。
而永和二十七年时候的工部尚书,正是温允,此时温允接任工部尚书已经五载。
当年,温允从前面两任工部尚书手中接手皇陵修建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命令当时修建皇陵的工匠依然按照之前的做法继续就可以了。
但永和二十七年却不一样,那年恰逢大涝。
连绵不断的春雨,持续了两个多月,也不见晴日。
鸿胪寺天天卜卦,祈福也无济于事。
工部里其他的修建项目都因大雨而中断。温允手中无事,就想起了当年接手的皇陵修建了。
之前的两任工部尚书皆是告老辞官,在位期间也无大错,甚至第一任还是嘉平帝时候就担任工部尚书的。
因此,当初温允接手的时候,大致看了下皇陵的修建,认为照常的话不会出问题,就放在了一边,不再过问。
但永和二十七年这场大雨期间,却让温允想起了他从前任工部尚书手里接手的皇陵修建这回事。
再次打开宁尚书(从嘉平帝任职到永和帝的那任)当初的设计初稿,细细一品,温允的脸色突然就变了。
此时的皇陵修建也算到尾期了,但整个陵寝的排水并不是特别好。
倘若是平常年月,宁尚书设计的那套排水系统完全没有问题,但关键的关键,永和二十七年,下了两个多月的暴雨,而且似乎还没有停的趋势。
当温允经过推演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简直惊若霹雳。
拿着宁尚书当初设计的图纸,不论他怎么改造,都无法结局如今的险境。
此时温允头上的冷汗如瀑。
咬了咬牙,皇陵的修建是不能出差错的。
当夜,温允只带着随从,冒着大雨,立刻就骑马飞奔到修建皇陵的龙汲山。
第二天,龙汲山因连月暴雨发生了山体滑坡,皇陵雨水倒灌,温允和当时四万多修陵人皆葬身于龙汲山山腰下方的永和帝陵。
永和帝得知此事,暴怒非常。
二十七年的修建功亏一篑,即使温允已经葬身龙汲山,也熄灭不了永和帝的怒火。
工部其他官员皆入天牢。
而温允的家眷,也没能幸免。
此时,朝堂上也有人进言,此事实在乃天灾,已有四万多人葬身龙汲山,再多造杀孽实在有伤天和。
当然,有人求情,必然就有人落井下石。
薛贤就是落井下石的那个人。
薛贤之所以一直能高居太宰之位,不仅仅是因为作为永和帝手下一只听话的狗,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能摸清永和帝真正的内心想法,并在永和帝表现出来前,提前进言。
薛太宰看出来永和帝根本不想饶了工部的那群人。修了二十七年的皇陵,说没就没了,气也要气死了。
所以,薛太宰连续上书三日,就是建议永和帝治工部监督不力之罪,严惩不贷。
永和帝很满意薛太宰的识相,顺水推舟的下了圣旨,工部主事(六品)以上官员,全部革职。工部尚书和工部侍郎则满门流放。
尽管工部侍郎郑侍郎再三进言,皇陵修建皆是沿用宁尚书的图纸,但永和帝却不管那么多,永和帝认为,没把你们满门抄斩,只是流放就够开恩了,还想只是革职贬为庶民了事?简直太便宜你们了。
当年的温正卿也只是十三岁的少年而已,恰逢聚变,还没来得及消化掉父亡的消息,就全家入狱,然后,流放北疆。
年迈的祖母,在流放过程中,受不了大雨的侵蚀,一场风寒便送了性命。
温柔美丽的母亲,为了让温正卿和温正卿的双胞胎姐姐温明月可以不受欺凌,夜夜陪寝于那些个粗鲁的送押官。
即使内心悲苦异常,温正卿的母亲还是强撑着保护她的一双儿女。可惜,终是不堪折磨,在到达北疆的时候,一病不起,最终香消玉陨。
年少的温正卿不明白,宁尚书的图纸错了,他父亲也为此送了命,皇帝为什么还要如此的折磨他们家。他不明白,他们全家已然流放,那些个押送官员为什么如此逼人太甚。
到了北疆,没了母亲的庇护,温明月不堪流放地守卫的侮辱,一头碰死了。
一身清白,含笑赴死。
而温正卿虽然是个少年,却面若少女,容颜皎皎,貌美非常。北疆流放地的守卫,更是时常骚扰他。
最终,温正卿他逃了。
谁也不知道他怎么逃的,谁也不知道他怎么入的大元,谁也不知道他如何成为大元的高官。
只是十二年后,当大元议和使节入大夏都城上京城和谈的时候,金銮殿上,抬起头时,那个昔日面若少女的少年,如今已成个风华绝代的青年,眉眼间依稀有着当年上京第一美男温允的些许痕迹。
十二年前与温允同殿为臣的大臣们,如今见到温正卿的第一眼就知道,这场和谈,怕是不能善了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