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1/2)
最后连哑巴厨娘的房子都搜过了,还是一无所获,信件都被搜走了,只言片语都没留下,只有一些书,散乱在书房,秦甲和暗卫将每一页细细翻过看过,没看出任何异样,只好下结论,证据要么被搜走,要么不在这几处。
林艾再一次将自己置换成游先生,如果她要藏证据,藏哪里好呢?
几个房间都被排除了,院子里挖个洞吗?林艾想起游先生种花的样子,一封信怎么保存在泥土里呢?包油纸?
秦甲已经让人挖院子了,他指挥一个暗卫往泥土比较新的地方挖下去。
林艾摇摇头,这不是她的藏法,把证据藏在地里?要是永远没人想到,或者没有挖到,那岂不是永远不见天日?
游先生应该也想过万一,万一他出事,这证据即便一时找不到,以后也可以见天日。
这整个院子到底藏哪里好呢?林艾目光漫无目的扫过一间间房子,又扫过他们上课的学堂。到底会藏在哪里呢?真的被人搜走了吗?
她又一次将目光扫过房子,院子,学堂……
学堂!突然她眼睛一亮,一把拉住沈清晏,兴奋地指指学堂,沈清晏被她亮如星辰的明眸晃得一怔,随即领会。
是了,还有一个地方没有搜查,姑且不管是否在那,总得去看看。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谁能想到学堂人来人往,学生进进出出,那么公开的一个地方会适合藏东西呢?
他们想不到,凶手也想不到,林艾想起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盲点,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眼球上存在盲点,当物体的影像落在这个地方时不会引发视觉,虽然它就在你面前但你一点也察觉不到。
习以为常的事物和空间就是盲点,人们都认为学堂是用来学习的,人多,不能避人耳目,它只适合上课、学习,甚至打闹,没人想到要在这里藏东西。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也是这个道理,习以为常以致熟视无睹。
到底是不是在这里?在没有找到之前,林艾仍然没有把握。
两人走进学堂,林艾将手里的灯笼放在张大鹏坐的位置上,窗外已经晨光熹微,不用灯也能看到一点朦胧的影子了,能分辨哪里是桌子,哪里是讲台。
教室里一览无余,只有空荡荡的桌子和凳子,讲台上面一张板子,下面四个脚,学生用的桌凳也是木板加脚,两人先将灯举着对讲台上下左右里里外外照了个遍,没有,讲台用料结实,连个虫眼都没有。
走下讲台,又将下面的桌子一个一个的看过去,还是一无所获。
林艾不死心,伸手在学堂的墙壁上敲了半天,试图敲出一块空砖,仍然没有。
“会不会压根不在这里?”沈清晏将学堂上下再次打量了一遍,这里藏东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屋顶横梁?沈清晏支着下巴,看了看那些细细的根本无法藏物的横梁,收回了目光。
见林艾目光呆滞地看着讲台前方的孔子像,毛发茂密的孔子笑得一脸亲和,画像两边分别书写着“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他笑了笑,这回求孔子也没用啊,孔子只讲道德和师德,又不管破案,正想叫小艾离开,突然脑中灵光一闪。
他一个箭步跨过讲台,伸手将那副半新不旧的孔子像扯了下来,后面果然有玄机!一个四方小孔呈现在他们面前。
林艾也凑到了身边,这个小孔并不大,只能容纳一只成年人的手,他示意林艾将灯递过来。
灯递到他手心,他让林艾举着,自己蹲下身往里瞧,见里面有个小木盒子,他伸手探进去,将木盒子拿出来。
木盒子没有上锁,他揭开盖子,里面用油纸包着一叠纸,纸张有点发黄,却安然无损。
林艾激动地看着这纸,问:“就是这个东西吗?有没有弄错?”
虽然心中已觉得应该是,但仍然不能确定,生怕是某个孩子或别的什么人搞的恶作剧。
沈清晏没答,就着灯光,翻开第一页,纸张跟游先生书房的空白纸一样,是普通易得的纸,标题左侧署名为“霍中玉”,沈清晏手一顿,是他!疯子解元?字迹非常工整,后面几页也很整洁,显见是同一个人的笔迹。
文末有游先生的评语,“解元已在囊中矣,可喜可贺!”
至此,沈清晏心中已有大致猜测,这猜测是否属实,还有待霍中玉清醒。
他将纸张原样叠好,放进油纸包,再放进小木盒,心里托着木盒,觉得这小小的木盒有千钧重,它寄托着游先生和霍中玉这样的正直读书人求公正公平的渴望,是他们用生命和智慧保留下来的可贵证据,他必须将这证据妥善保存,在合适的时机给那些为非作歹者以重击,同时为受冤屈被谋害的灵魂昭雪。
天光可见度越来越高,钱俊应该快出现了,林艾吹灭了手中的油灯,放在讲台上,她蹲下身,捡起之前被沈清晏扯落在地的孔子画像,想把它原样贴回去,可惜身高不够。
沈清晏在身边哂道:“游先生这样的高人,在你嘴里却成了傻子,现在你自己说说,谁是傻子?”
说着从她手里接过孔子像,将扯断的绳子重新接上,牢牢固定在墙上。
这样的高度,那些平均五六岁的孩子如何碰得到,连林艾这样大的学生都碰不到,更重要的是,孔子像是读书人心中至为神圣之物。
历代读书人代代相传的规矩是开蒙第一天就要在老师的主持下,行拜师仪式,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