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余波(1/2)
景炎十六年(元至元二十八年)生在荆襄地区的这场骑兵之间的较量,于后世的史书中是有些矛盾的。
比如按《宋史张唐列传》中所说:“……时(张)唐率骑前出郢州,遇敌骑来袭,遂与将军张世虎奋而击之,斩敌近千。……”
北元方面则是:“哈剌觞率骑出宜城,适逢宋军前来,两军交战,击而走之。”
总之,南宋这边说他们没输,北元也说他们赢了。
只不过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双方大规模的行动都陷入某种停滞,或者说显得有些小心翼翼,反而是双方的骑兵变得极为活跃。
北元当年夺取襄樊,从总体的战略层面上来看,他们是主动的进攻一方。但在此期间,有很多的时候,他们又处于防御的态势。
这一是开始时,他们要防御襄樊的守军反包围。
当初南宋在襄樊的力量也是很强的,不仅城池高大、坚固,光是储备的军资都可以支撑十年。所以吕文德才会觉得自己很有底气。
当元军不断地占据了外围的战略要地后,襄樊的宋军自然不能完全无视,他们也进行了许多次反包围的突袭,只不过均被元军击败。
随后就是在达成围困的目的之后,他们防御的重点就变为了阻拦宋军的增援。
这里就不能不提到当时的元军主将阿术,北元能够拿下襄樊,乃至于以后灭宋,其实他的功劳非常大。
客观地说,这时候元军所面临的形势,是内有宋军坚守襄樊、外临援军随时前来,并不是一个绝对占优的局面。甚至稍有不慎,很可能被对方翻盘,最终惨败而归。
但阿术在此期间灵活地运用了攻、防两种手段,即:当宋军大举来援时,将他们放到宜城附近时再进行交战。
由于宜城和襄阳之间还有个新筑的新城,这就既不用担心内外的宋军能够迅会合,也便利于自己快调集兵力抵挡、甚至击败前来的援军。
时代于通讯联络手段上存在的缺陷,是内外宋军始终没有做到协调一致,以及阿术的战术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同时阿术也没有死板地就围在襄樊城下,而是间或派出骑兵,尤其是在冬季,袭扰襄樊以南的宋军,并且曾经一度打到了比郢州更北边的复州、德安府(后世的安6),掠夺了大量的人口,使得宋军穷于应付,不能专心致志地考虑解围。
阿术实际上是元初并不亚于伯颜的一位统帅,不过他死的很早,平宋之后他返回草原参与平定针对忽必烈的叛乱,于至元十七年的时候在军中去世。
尽管如今襄樊在北元的手上,而且心中有着某种抑制不住的蔑视,忽必烈还是清楚:宋军已不是之前的宋军,玉昔帖木儿也不是当年的阿术,但自己只有一个伯颜。
所以,在他事先拟定的计划中,北元于至元二十八年的进攻,目标只能集中在东南。
为此,在玉昔帖木儿前往襄樊就任之前,他曾经当面交待:“现今襄樊之军,攻或力有不足,守则应当有余,你要多借鉴当初阿术的做法。切记,朕决不容其有失。”
出于某种根深蒂固的骄横心态,玉昔帖木儿并不是不想与宋军大战一场,可前提是宋军“可欺”。如果宋军并不好欺,他就只能遵守大汗事先的吩咐,先确保襄阳的万无一失。
因此,哈剌觞和张世虎的这场骑兵之间的较量,就让他内心里产生了一定的警惧,他也没有预料到宋军中出现了如此强劲的骑兵对手。在他看来,这些骑兵显然是即将开始的襄樊争夺战中一个新的变数。
这就导致了他于此战后,再度强化了襄樊的北面,尤其是宜城、南漳的力量,同时派出大量的斥候试图刺探对手的虚实。
相对而言,宋军这边情况就复杂多了。
张世虎其实一开始并不知道,就在他和对方“玩”的时候,得报的张世杰大吃一惊。不仅立刻就下令军中戒严,而且亲率兵马前来接应。
张世杰觉得、或者说怕张世虎太冒失了,是因为在这样的事情上,他本人是有前车之鉴的。
也就是在当年伯颜领军伐宋、绕过郢州继续南下之后,他曾经让军中的副都统赵文义率两千骑兵尾随追赶。结果后来中了伯颜的埋伏,不仅战死五百多人,而且赵文义力战身亡,其余的骑兵全都溃散。
张世杰其实一直很清楚,张世虎的骑军在陛下的心目中有多重,这从朝廷在其中的投入就可以看出。如果让这支骑军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他真不知道会不会引起陛下的“震怒”。
等他接应张世虎、张唐等人回营后,他更是真的生气了。因为此次交战,骑军的损失几乎达到了出战的三分之一,这就让他也觉得十分心痛。
在南来那么多年之后,就是张世杰也早已认识到,培养一个合格骑兵有多难。而张世虎的骑军经过多方挑选,又训练了那么久,到目前为止,能拉出来仍不到七千。
他禁不住将张世虎、张唐这两个“小子”痛斥了一番。
随后,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又将此战前后的情况原原本本报给了陛下和兵部。
张世杰知道,这件事在如今的军中体制下,不仅是瞒不住的,而且陛下已经分别授予他和刘师勇荆襄、东南总督一职,自己必须要尽身上的职责。
受到兄长严厉训斥的张世虎,心中的确有点惴惴不安,不过仍然是张唐,却在之后给他吃了一个定心丸。
“世虎,此战咱们输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