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平原义和?(2)(1/2)
光绪廿六年二月,华北平原。
此时比前章倒退了二个月,只是过渡而已。
还记得本文第5章的平原义和吗?它在我啰嗦杂乱无章的48章以后再次出现了。
华北平原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整个土地都隐秘在苍茫里,人们猫缩在火堆前,以抵御这个刺骨难熬的冬季,可土坯的房屋也抵挡不住寒风的侵蚀,从无处不在的缝隙里转了进来。
人们只得裹紧身上的棉袄,希冀着这一年冬天赶紧过去。
距离北京城外大约二十英里左右,有一个叫做马头村的地方,这里地属通州,白河从此蜿蜒而过,原本应该汇入北直隶湾,却在此时结起了厚厚的一层冰。
马头村人口甚少,老百姓多以耕种为生,年轻的劳动力不甘于此等过活,纷纷向北京或是天津更或是通州而去,留下的多是些年老之人,虽然如此,可日复一日的生活也算能凑合着过,可就在山东和直隶的义和团纷纷涌向京津一带时,原本平静的生活再也平静不下来。
一日傍晚,一个年老的汉子倚在墙角下,看他拿着一根细细的杆子,头部稍大有个圆洞,正吧啦吧啦地直往外冒热气,这也许是老汉难得地闲暇奢侈。
稍早时候又下过一场雪,村口那条通往外界的路早就被白雪覆盖。
或许是老汉年岁已高,耳朵有些背,他听不到此时正有一群戴着红头巾的人从村口走来,若是换作他人,也许那踏雪而来的嘎吱声早就被察觉。
行至屋前,有一人上前与他攀谈起来:“老年人,附近可用地方可供歇脚?”此人语气温和无害,倒也算是长得端正。
老汉透过烟雾缭绕看向面前这群乌泱泱的人,再看看面前这人,竟被吓了一跳。见他愣住未答,面前这人只得加大嗓门继续问道:“这附近可有可供歇脚的地方?”
“没有没有,到处都是雪粒子,哪儿还有地方歇脚啊!”老汉直直摆手答道。
面前那人也没恼,又问道:“那…这里距离通州可还近?”
“通州啊?你们要去通州?也不远,就三、四里地,可这天眼瞅着又要下雪了,要去就要赶紧啰!”老汉说完,又吧啦吧啦起来,也没管这群人从何而来。
“那多谢老人家。”也许是看出了这等贫穷的村子确实无法歇脚,那人也未见为难,只转头吩咐着一群人朝村口走去,来得快去得也快,如若不是那雪地里的一串串脚印,谁还会发现有那么一群人来过这样贫困的地方?
可这老汉却在那一帮人群离去时,转回了目光,直直地望着他们离去的方向。
那波红艳艳的脑袋顶,映衬在茫茫地白雪里,那么刺眼,他们身上撇着步枪、大刀、柳盾…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庄稼汉,也许早就被他们的声势给吓坏了吧?
另一边的直隶省,廊坊。
京津铁路从此处迂回而过,往上通北京,往下通天津塘沽,然后可北直隶湾登船。
廊坊距离北京约三十英里,需要花费约两小时,距离天津约五十英里,需要花费约三小时,如果要从塘沽出发去北京(塘沽到天津仍需要两小时),廊坊就是必经之地,所以,此地是铁路商运重要的一座停靠站和补给站。--提问!请问塘沽到北京约多少英里?需要多长时间?
此时,一列从北京驶入的火车停靠在了车站,装卸工正往外搬运着木箱,这些木箱看起来略大,需要两人才能完成卸货任务,一旁不时有人指挥着。
木箱的重量不小,只见两个卸货工被压弯了腰,看起来十分吃力,可那指挥之人显得急不可待的样子,骂骂咧咧地让人快点快点…还不忘又喊道:“你们轻点轻点!”
很快,那些木箱堆积成了山,车站空旷的地势几乎都被这些木箱沾满。
指挥那人见一节车厢货物都已卸完,便跟身旁的车站官员说道:“稍后会有人来拉走,你只管放货,收获人是个身材矮小的鲁南人,会给你’共赴国难’的暗语。”
车站官员原本打算满口答应,却又难免好奇道:“将会拉去何处?”
那人果然不悦,便道:“不是你该管的事,只需记住有人会来拉走,耽误了事谁都交不了差!”
”是是是…!”车站官员马上狗腿般答道。
“看(kan一声)好了啊!”那人口气不耐,转身就往车厢上爬,兴许是想到什么事,又转头对车站官员说道:“你可千万别出什么差错了啊!我还要去杨村一趟,就交付给你了!”
车站官员只得再次连连点头哈腰,那人见状,脸色稍显安慰。
不多时,火车在一阵阵呜呜地轰鸣声里启动,直往下一站而去,那官员眼巴巴地看着火车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才移开目光。
也不知此官员巴结奉承之心是否可以明鉴,但转脸那幅狗腿模样便也消失不见。
果然,火车开走不久,就有一个自称是鲁南人的矮个子来报“共赴国难”的暗语,官员未作过多怀疑,直接满口答应,只见着那矮个子一声清脆的口技声,从四面八方的原野里蹭出了不少人马,那个木箱山转眼就被搬空。
官员惊叹,这群人果然有旁人望尘莫及地来无影去无踪的本领。
而且就在他感叹一群人的本领时,几乎是同时,连同那个矮个子的男人也瞬时消失在一片白茫茫地平原里,跟马头村的那帮人如出一辙,如若不是雪地里的脚印还清晰可见,谁会惊讶啊!
也许除了那位官员之外,整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