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第 113 章(2/3)
丕是一母同胞,至于仓舒年岁尚小,相比之下,仲达谋略过人,又心怀大志,丕远远不堪比肩。如此看来”他的凤眸微微眯起,被遮住的恰好是眸间余留着稚涩的光亮,“丕最应该堤防的人,是司马仲达才是。”
“二公子所言甚是。”司马懿身子躬的更低,以至于曹丕哪怕坐着,也看不清他面上的表情,只能听到他带着无尽谦恭的声音,“所谓帝王心术,便是以孤君之权御天下之臣。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无论是懿也好,是他人也好,二公子都不可全然相信。”
“高处不胜寒,为君者,茕茕一人,未免太苦了。”曹丕似叹而非叹般轻声道。半响,他又看向司马懿,眸间阴霾厉色已全然不见踪影,“不过,父亲教导,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丕既用仲达,就是肯相信你。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帝王之术,绝非仅在权谋诈术,否则就算得了天下,也坐不稳。”
司马懿不言不语,作揖之态纹丝未动。
司马懿这副样子,让曹丕眸间不禁又闪过一丝怒色:“不过,仲达方才也有道理,丕近些日子的确玩物丧志,今后不会如此了。仲达军务繁忙,丕就不再打扰了。”说完,曹丕站起身,一把拿过司马懿案上写着诗的竹简,头也不回的大步离开。
曹丕走了之后很久,久到腰间已传来酸涩之感,司马懿才缓缓直起身,垂下手,面无表情的望向早已空无一人的帐外。
莫名其妙。
他只想送给曹丕这四个字。
因为张绣一事,曹丕已然让曹操很是失望了。现下如果又让曹操看到大战在即时,曹丕只醉心于诗文,还不知道会不会更加动摇曹操的立嗣之心。虽然推波助澜让曹丕除了张绣,以此让曹丕将来的嗣子之位不再稳如泰山,是他的计划之一,但这并不代表,他想让曹丕彻底失了曹操的喜爱。
如果曹丕的地位稳如泰山,则没必要重用他司马懿出谋划策;但如果曹丕彻底失了曹操的喜爱以至于直接丧失了立为嗣子的可能,那他可就是一点不剩,全赔进去了。
然而曹丕那莫名其妙的态度,让司马懿方才也只能说那么多。他不禁在内心感慨,小了近十岁果真就难以互相理解,那些诗赋,是能换来国泰民安,还是兵甲百万,良谷千顷?曹丕最后“玩物丧志”四字是赌气之语,但在司马懿眼中,却的的确确,正是如此。
也不知道当初郭嘉带他的时候,是不是也像他现在这般心累。
陡然想到那人,司马懿神色一变。虽然很快就恢复到了原本的平静如水,但却抑制不住内心不自觉地,更多想着那人的事。
当日在河内,当郭嘉与他第一次彻底翻脸之后,他是切切实实的盼着郭嘉赶快丧命的。但同时他也知道,那时郭嘉已经解去了司马徽下的毒,再加上有华佗在,再生病早亡根本不可能;至于刺杀,对于在层层保护之下的郭嘉更是绝无可能。所以当时他那么一想,却也只是那么一想。
然天命无常之处,便在于此。不过是他的随意一想,却在几年之后,成了真。
当他听说郭嘉病到连下床都困难,还要随曹操北征乌桓时,他真的觉得,郭嘉简直是疯了。停留在他记忆中最深处的,还是当初那视功业于浮云,天下为草芥,日日夜夜想着到何处隐居,平平安安长命百岁的郭嘉。
而这样的郭嘉,在投奔曹操之后,没过几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司马懿根本无法理解的人。
什么是士为知己者死?什么是倾心相付虽死不惜?明知道自己去就是送死,还义无反顾,九死无悔,这种可怕的感情司马懿完全不懂,也不想懂。
无利可图还去做,就是愚蠢至极。而愚蠢的下场,就是和郭嘉那样,呕心沥血为人卖命十多年,却孤零零的死在了荒漠,家中仅留下一个幼子,得来曹操的几些封赏,便没了。
重新坐回案前,司马懿拿起曹丕来之前看得那份战报。
正如曹丕所说,与江东一战所有的事,曹操都交给了荀攸负责。论常理,荀攸为谋主,负责自无不妥。论实情,贾诩自得知张绣身死的消息后,就更加谨言慎行,除非非答不可,否则根本都不会让人想起他;而他司马懿,被曹操毫不客气地征辟到丞相府,却从来都没有得到曹操信任,不给委以大事,也是意料之中。
其实,依司马懿看来,单就眼下赤壁一处而言,已是不必再挣扎的必败之局。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但真正带来的不过五六万,又有许多人水土不服感染了时疫,许多人根本不习水战;反观江东,则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两相交战,谁会占上风,显而易见。
此事,荀攸劝过曹操,贾诩劝过曹操,甚至他也劝过曹操,可已被接连大胜冲昏了头脑的曹操根本听不进去,还是一意孤行。现在,曹操又将全盘之事交予荀攸……于必败之局绝境逢生,可并非是荀攸的专常。
最擅此事之人,已经死了。
所以,他现在还看这些情报做什么?
这么一想,司马懿顿时又没了看军报的兴致。然而过了片刻,他又耐不住心中难以说明的感觉的催促,将军报又一次拿起。
究竟是不忍郭嘉赔上性命都要达成的曹操的大业彻底埋葬于此,还是不希望曹丕所希望的他父亲的大业在此功亏一篑,又或者二者都不是,司马懿自己也说不清。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