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一百节(2/4)
近些年人们对科举制度的赞美到了一种非常夸张的地步,更有人说法国启蒙思想家曾经盛赞中国的科举制度,也有人说西方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灵感就来自于中国。也许这是真实的,也许这是爱国志士的发明。在作者上中学的时候,历史教科书上赫然写着,足球最早出现在中国,其实这是经不起推敲的,足球这项运动,不仅要看球本身,也要看足球的比赛规则。足球比赛的规则形成于英国,蹴鞠的外面不是皮革,里面也不是空气,总不能说凡是圆形的用脚踢的都叫足球。科举就像是蹴鞠,西方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就像足球,二者虽然形似,却不可同年而语,诚实的记录历史,比想方设法的给自己脸上贴金更能够彰显国家的尊严。我们总说科举让寒门子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其实这个事有待斟酌。科举制度被创造出来,主要是为了把人事权收到皇帝手里。之所以给寒门子弟机会,是为了避免抵御门阀制度对皇权的威胁。
在远古的时候流传着许多君长访贤臣的故事,听说谁非常有能耐,就亲自那些厚礼去聘。这样的日子持续很久,到了周朝的时候,从天子到一般的小官都是世袭。东周王室衰落,诸侯在争斗之中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秦国在用人方面最为开放,所以秦灭六国、包举宇内。得人才者,得天下。秦之所以亡国。主要问题出在秦始皇身上,他竟然让储君去守边疆,而把幼子带在身边。凡是有责任心的皇帝,应该把储君留在身边细心教导。赵高是一代奸雄,只可惜这厮驭权有道,治国无方。汉初的选官制度其实也能够给寒门子弟机会,之后到了东汉末年,皇帝公开卖官,他不是卖一些荣誉性质的官,而是把汉朝几乎所有的官职都摆上了货架。
皇帝这么作,官制还不出问题,那是不可能的。为何后来官员都举荐自己的亲友?他们先是花钱把一些重要的官职买下来,然后他们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家族势力不断向公门延伸,终于整个公务系统都被门阀控制了。对于儒生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在远古。国君亲自上门拜访,拜授官职。其次就是汉初,乡推里选。相对于前两者,科举是非常糟糕的,他们要参加考试,为了防止作弊。要接受严格的检查。更关键的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不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字游戏,能够在心中游戏当中获胜的是最善于投机取巧的人。对于出仕,儒生总是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想要有所作为,一方面又不想在国君面前折了面子。在西洋,人们常常为了竞争一个位置,而公开在媒体上骂街。在中国人看来这是非常丢人的一件事,中国的习惯是这样,人们不喜欢自己去争取支持最后登上高位,而更有愿意被大家拥立为君主,而当事人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谦让一番。
因为大家老也没有拥立正阗为氏,她着急了,于是神不知鬼不觉的离开了,临走前她对那妇人吐露了心声,说:“我之所以把大家带到这里,我怎么知道这里适合人类居住?我之前没有来过这里,也没有听说有这么一个地方。我奉天命要守护这一方子民,而子民却迟迟没有推举我为氏,想必是我的德行不够,大家不愿意这么做。既然如此,我留在这里也没什么意思了。”之后一连数日,大家都没有看到正阗,那妇人就把这话说了,大家恍然大悟,对方说:“其实她走了也没什么,反正我们已经在这里站稳了脚跟。”那妇人说:“你怎么能说出这种qín_shòu不如的话来。”现场立刻形成了两派,最后支持那妇人那一支因为人数过半,推举正阗为氏。其实她一直没有走远,很快她就被找到了。本以为她会很快报复那些反对她做氏的人,没想到她首先将为她鸣不平的那妇人给杀了,理由是编造她没有说过的话。
这么一来,支持那妇人的非常心寒,而支持对方的放松了警惕。她以一件小事为由头将对方抓住,最后小事发展成了一个大案,对方自己以及支持她的骨干全部被杀掉。她又为那妇人补办了一个非常盛大的葬礼。她哭着说:“杀你是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就算你说了谎话也是为我好,痛杀我也!”正阗哭的非常夸张,众人纷纷上来劝解。经历两次大的争夺,她全是真正控制了局势。当初跟着对方一起反对正阗做氏的子民为了讨好她,提议给她上一个新的尊号叫做中皇氏。正阗的就职典礼在三个月后举行,她有三个月的时间组建自己的团队。她选了两个老阿婆作为自己的助手,她的一个决定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忌惮她的威严,没有敢问个究竟。两位老阿婆一个月见主上一次,大部分时间她们都在忙自己的事。
正阗每天跟子民一样劳作,只有逢重要的节庆,她才着盛装主持祭祀活动。她被推举为氏之后。转眼就到了要就职典礼的日子,整个仪式非常简单,完事之后她又去工作了。她这种做法让子民非常的困惑,因为从正阗的身上完全看不出氏的尊崇。日子久了,大家也就习惯了。古往今来,被盗掘最多的是那些有许多陪葬品的墓,墓中除了尸体什么都没有,你还盗它作甚?你越在子民的面前表现自己的尊崇,越容易让子民生出篡逆之心。秦始皇亲自出去吓唬人,结果一个人说:“彼可以取而代之也!”另一个人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老子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尚贤,使民不争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