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第二百七十三节(2/4)
后面,他凭什么不跟在老子的后面。”对方说:“还有别的例子吗?”启说:“当然有,比方说天凭什么居于上当,地凭什么居于下方,如果地感到不公平,要求天地颠倒过来,是不是合理呢?”对方说:“蛇头各蛇尾不容易发生变化,天地也很难颠倒,可以强弱是不断变化的。”启说:“的确如此,但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变化都在一定的范围内。一个最底层的人,每天为一日三餐发愁,动不动就被打的皮开肉绽,这个人没有多少机会成为天子。”看到这里喜欢抬杠的朋友坐不住了,会说汉高帝四十八岁的时候还是一个亭长,八年之后他就是天子了。朱元璋一个要饭的出身,后来也是九五之尊。列位看官应该知道这样的皇帝比大熊猫的数量少太多了,所以许多事情不能看极端的个案,如果我们忽视百分之九十,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那百分之十上面,我们的判断可能会错的非常离谱。
总而言之,强弱的变化是肯定的,但那种特别剧烈的变化至少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发生。你如果想留下仁慈的名声,你必须是一位强者,如果你朝不保夕,却想得到这样的名声,就好比一个人在睡在火炉里吃冰棍,他不可能吃到冰棍,因为进了火炉立刻就变成热蒸汽。其实作者已经反复的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一个生活并不富裕的人,千万不要想着去资助别人,把这种事就给富翁去做吧!如果富人都留下仁慈的美名,生活贫困的人能够温饱,保持起码的体面。这才是好的社会,如果生活富裕的人都不愿意行善,生活穷苦的人缺打肿脸冲胖子,这是非常糟糕的。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富人做慈善,媒体从来不去管它。穷人做慈善,反而被端到媒体上打死吹捧,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启进一步说:“你要想让人对你感恩戴德,你先要打败他,让他知道你的利害。”对方虽然听的懵懵懂懂,却也大致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想一想作者的偶像李世民天可汗的名号是怎么来的?李靖和李勣的大军长驱直入打败了那些人,才给了李世民表演仁慈的机会。我本来可以杀你,但我选择不杀你,这叫仁慈。我如果根本打不过你,每天被你打的鼻青脸肿,我还有表演仁慈的机会吗?为何说自古男儿当自强,如果你不是一个足够强大的人,你就没有表演仁慈的机会,你就不可能是一个好人。启说到这里,忽然笑了,说:“伯益这个是慢慢就会懂得一个道理,我跟大王一样不可以冒犯,不仅是伯益,很多人都会明白这一点。”对方立刻拱手说:“你的深谋远虑令我感到十分钦佩。”
伯益被送回家之后,家里的人被吓坏了,越想越害怕。就把他从家里丢了出去,意思是你死了得了,不要给我们添麻烦。作者小的时候挑食,这让父亲很不耐烦,曾经当着作者的面说:“你还不如死了算了。”所以作者可以这样,如果自己死了,可能真的是一件造福社会的事,有的人一下子得到了解脱,有的人至少听到了一个趣闻。人是一个非常冷漠的动物,刀子只要不是扎在自己身上,对于他来说都是故事,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是给人带来快乐的东西。也许你会说悲剧让人难过,怎么能说是给人带来快乐呢?这种说法是非常荒谬的。你去看话剧,不一定非要看喜剧,话剧的票前不便宜,你愿意花很多钱去买难受吗?悲剧故事也是给人带来快乐的东西,就好像那些女人打听祥林嫂孩子被狼叼走的故事,她们问的非常细致,这个故事让她们感到满足,让她们感到快乐。
如果你从故事当中看到另一个自己,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即使是悲剧。你会有一种被人理解的愉悦感。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被人理解有时候让人感到快乐,有时候让人感到苦难,而决定你情绪走向的是理解你的人发心是如何的?大禹王听说了那件事之后,立刻让人把伯益送回去,如果再把伯益丢出来,他们一家人都要砍头。当时地风向立刻就变了,许多人以为启的行为触怒了自己的老子,他们纷纷开始疏远启,大禹王的确对自己的儿子有些顾忌,老子的确想让你继承大统,但要等老子驾崩之后,而且老子希望自己是自然死亡,而不是被人害死。然而此时此刻他更担心的是启能不能顺利继承大统,而不是自己会不会立刻被儿子替换掉。
所以大禹王没有了接下来的动作,启看出来自己的权威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他主动来见大禹王,说明了其中的缘由,大禹王发上谕表扬自己的儿子,于是那些人又纷纷来找启。启看出来这些人都是墙头草,他需要一个真正忠于自己的团队。这对于他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如果自己这么干,难保不起疑心,如果不这么干,一番他的老子撒手人寰,他手底下没有很多值得信任的人,这是在是太危险了。伯益真的是命大,经过了这么一番折腾,他还是缓过来了。这让他蒙上可一层传奇色彩,朝中很多人都说这个家伙以后一定是大禹王和启的劲敌。对于这样的说法,伯益感到深深的不安,刀子在人家说了,只要人家高兴,想什么时候宰了你都可以,在这种情况下,说什么劲敌,这不等于让他去死吗?
康复之后先去启那里谢恩,启一下子愣住了,说:“成心恶心我是不是?”伯益说:“你如果当时要杀我,其实也就杀了,谢谢你让我活下来。”启说:“好端端的我杀你作甚?”伯益匍匐在地带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