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蝗灾(1/2)
关中的干旱越来越严重了,原本的水田几乎全部都干涸了。
要不是发现地瓜和土豆受到干旱的影响没那么大,特别是地瓜,很是耐旱,估计整个朝廷都要焦头烂额了。
即使是现在这个情况,尚书省各部也是整天围绕着抗旱转。
和去年相比,流民虽然暂时没有增多,但是也不少,好在长安城各家勋贵都知道这个时候要和朝廷一条心,不断的接收一部分流民到自己家中作坊或者田地里干活,总算是没有搞出大『乱』子。
“陛下,长安城外的流民已经基本消失,由于关中种了大量的地瓜,虽然现在还没有到成熟的时候,但是那地瓜叶也是可以充饥的,所以虽然有不少老百姓家中已经快要断粮,但是大家对未来都还是充满希望,没有做出什么极端的事情来。”
这段时间,除了突利请求归附大唐算是一个好消息,其他的几乎每天都是这里受灾那里牲畜喝水都有问题了,各种各样的坏消息充斥着朝堂。
不过现在伴随着干旱而来的流民问题总算是处理的差不多了,李世民倒也松了一口气。
“十六卫一定要严警惕,一旦哪里出事了,要随时准备支援。只要熬过去了这个月,一切就好办了。”
一般灾难之后由于失去生活来源,很多人稍微被煽动一下就会做出平时做不出来的事情,这个时候单单依靠县衙的差役是不够的。
就在李世民正在庆幸关中旱灾问题解决的差不多的时候,房玄龄忧心忡忡的拿着几个折子快速的来到殿中求见李世民。
“玄龄,出什么事情了,怎么一脸严肃?莫不是你昨晚留宿怡红楼被房夫人发现了?”
李世民心情不错的调侃了一下房玄龄,反正房玄龄惧内这个信息,到了一定层次的官员都是知道的。
“陛下,今日同时收到了雍州和秦州快马送来的折子,说是发现了蝗灾。”
“蝗灾?”
听到这两个词,李世民的脸『色』都变了。
蝗灾是世界『性』的灾变,而且源远流长,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
《诗经》中已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中国历史上迭起蝗灾,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古代对蝗虫认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说法,又有“蝗鱼(虾)互化”之说。
“关中连续两年大旱,从古书中的记载来看,大旱之后往往都有蝗灾,微臣担心的倒不是雍州和秦州的蝗灾,而是担心这个蝗灾蔓延到整个关中。那么现在好不容易控制住干旱的影响,立马就全部失效了。”
房玄龄自幼博览群书,对于蝗灾的危害也是有很深的认识,对于整个关中地区发生蝗灾带来的影响更是看的很清楚。
“蝗虫过后,寸草不生。这可如何是好呢!把大臣们都叫过来议一议吧。”
……
互助村。
透蓝的天空,挂着火球般的太阳,云彩好像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树也被太阳晒得垂下了头,鸟儿们无力地飞着。
多啦培养的几个小弟也耷拉着脑袋,伸长舌头喘个不停。大地被烤得发烫,人在地上走都觉得烫脚。
“东家,这干旱已经持续了差不多三个月了,还是一点都没有要下雨的样子。”
“我听阿行说这两个月鸡鸭长的特别快,每天都吃的饱饱的,都不需要喂养。这不是好事啊。”
张华通过多啦,已经了解到历史上贞观二年的蝗灾情况,似乎就是这段时间开始爆发的。
“东家你的意思是?”
“干旱使蝗虫等虫子大量繁殖,迅速生长,很容易酿成灾害。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
另外一方面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并且,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今年的蝗灾看来是避免不了了。”
张华虽然不希望长安周边发生蝗灾,但是这根本不是你不希望就会不发生的。
“东家你的意思是说干旱有利于蝗虫生长?”
“干旱的环境对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低的时候最适合它们产卵。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大旱之后都会有蝗灾的原因。”
有多啦在旁边,张华说起蝗灾的缘由那是一点卡壳都不会。
蝗灾的预防和治理是个世界难题,一直到了解放后才初步解决。
在大唐初年,不要说预防和治理,就是蝗虫是什么,怎么来的,怎么蔓延的,最终去哪了?可谓是啥也不知道。
“我小的时候曾经经历过一次蝗灾,铺天盖地的虫子飞来,不管落到哪里,那里就会很快的变为光秃秃的,作物变成颗粒无收,实在是太恐怖了,在那年,我差点就给饿死了。”
马周浑身打了一个颤抖,似乎想到了什么恐怖的事情。
“蝗灾过后必有饥荒!希望今年有了土豆和地瓜,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善吧。”
不管是土豆还是地瓜,和大唐现在的主流作物都有一个最大的区别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