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布气(1/2)
“老头,冷静点,别那么激动,免得你身上伤口崩开一命呜呼了。”
“对了,在黑色墙体上留下那些乱七八糟信息的人,所谓署名的马未央究竟是谁?”……在我疑惑说话时,站在一侧的爷爷面红耳赤,凹陷的眼窝有火在鼓动,显得很是激动,第一次见爷爷气成这样,当然,也是为我的安危着想。
“气功大师!”爷爷说话。
“啥?”
“臭小子,你少瞪眼珠子,马未央的确是一位气功大师,他的本事,不是你能想象的,人家如果还活着,一根手指就能灭了你。”
“他会北冥神功?还是小无相神功?难不成降龙十八掌?”
“滚!”
……
看我一脸孤陋寡闻的表情,爷爷在一番恨铁不成钢的愤愤骂人后,开始解释关于“气功”的东西,他说气功也叫炁功,是一种传统的保健、养生、祛病的方法。古代或名"丹道",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主要以调息、调身、调心等为手段,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在道家、儒医、医家书记中有大量气功文献记载。
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被称为吐呐、行气、布气、服气、导引、炼丹、修道、坐禅等等。
中国古典的气功理论是建立在中医的养身健身理论上的,自上古时代即在流传。原始的气功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中医专著《黄帝内经》记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xī jīng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炼方法。《老子》中提到"或嘘或吹"的吐纳功法。《庄子》也有"吹嘘呼吸,吐故呐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的记载。
……
听完后,我对爷爷的话半信半疑,按照他的说法,用古代气功的方法,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修仙”了,这都是哪跟哪啊?没有什么可信度。
爷爷的表情却很认真,在我看来,他就是封建迷信罢了。
“老头,照你这么解释,那位马未央岂不是什么能呼风唤雨,能腾云驾雾的神仙高人了?”我开口说道。
“臭小子,你先别愤青。”坐在地上的爷爷,又继续师徒授学般讲经,说我国的气功,有几千年的历史,可气功这个词的出现时间并不是很早,它首先见于晋朝许逊著的《灵剑子》一书。据考察认为此书不是许逊亲自所著,因为书中有很多气功术语都是宋朝以后才开始用的,所以成书时间不会早于宋朝。
晋朝以后,宗教在中国兴盛起来了。宗教利用了气功,把气功神秘化了。本来气功是练气修德,很具体很实际的,可是宗教化以后,就追求修炼成神、成仙、成佛了。这么一来,气功的科学本质没有了。但如果翻开中国气功史,可看到就在晋、隋、唐这一时期,有很多古人用气来命名的著作,如《气诀》、《气经》等,书中写的都是练气、用气的内容。《气经》中讲了几十种练气、用气的方法,连发放外气的方法都有,叫"布气"。以后的宗教淹没了气功,气功的名词就没了。
练气?
用气?
布气?
……
我对于最后一个“布气”很感兴趣,因为在渡鸦岭深处,道士布衣子死的时候,他施展了一门封河的法门,当时一股气流外散,应该就是“布气”了。
“老头,你这么透彻气功二字,是不是学过啊?”我问道。
“学过皮毛。”爷爷很谦虚。
“能教我一些口诀吗?”我很激动,我现在体内有“道韵”流淌,可惜的是,还不会气息外扩,不会在自己周围布气,所以在与那些野兽、尸物、鬼物等等恶斗时,我的战斗力属于渣渣的弱鸡层次。
“有!只是怕你摸不着门道。”爷爷打击道。
“老头,你是不了解你孙子的智商,没有什么是我无法融会贯通的。”我很自信,毕竟道士布衣子传授我一些本事,仅仅一天时间,我就掌握了不少。
“听好了!”
“我教你一段“战国玉铭”上的气功入门口诀。”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等爷爷说完,我默念三遍铭记于心,好奇问爷爷怎么有这段气功口诀?
爷爷的话,听得我惊掉下巴,说这"战国玉铭"又称"行气玉佩铭"、"行气玉铭"、"行气铭",据传说,是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的饰物,现藏在北方一个博物馆里,这是一件珍贵的、迄今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气功修炼过程的实物,在这件中空未透顶的事儿面体玉质饰物上,刻有五十五个铭文,当年爷爷他去了一趟北方,无意在博物馆里读到了上边的古文。
我滴个老爷子啊!
您在博物馆里学到的东西,靠谱吗?
趁着有时间,爷爷开始教我怎么坐姿,怎么入静,怎么吐息,其中入静是最难的。
入静是调心,入静是指一种稳定的安静状态,无杂念,集中意念于一点,即意守丹田或留意呼吸,对外界刺激的感觉减弱,进入似醒非醒、似知非知的境界,即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
利用“默念”的法子,过去半个小时才勉强入静。
吐息的话,爷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