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风流天子丹青手(1/2)
漫天大雨,倾盆而下。
御街上水已经没过半截车轮,顶着大雨往皇城去,路上零零散散有几个行人。
到了皇宫之中,杨霖身上的官服已经湿了一半,举步向前在华殿的房檐下避雨,不一会就有内侍省的人出来,引着他穿越宫殿往天子处觐见。
赵佶此刻正在移清殿,身前摆着一个画板,手执狼毫端详着面前的一个美人儿。
在殿门口一个宫姬捧花而立,眉如翠羽,肌若白雪,身段娉婷多姿,华美的古典气质让杨霖暗暗点头,甚至咽了口唾沫。
赵佶完全没有注意到他,时而端详,时而下笔,画的十分投入。
杨霖无奈地站在一旁,等待着他画完,这幅美人观雨图,用时不算很长,凑上前一看果然是晕染细腻,生动流畅。
画中美人头戴花冠,云鬓高耸,青丝如墨,观瞧这殿外的雨帘,眉黛间满满的都是闲愁思绪。
再加上旁边的瓶花、香炉的点缀,更衬得一股宫廷富贵气扑面而来。
赵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搁笔之后才发现旁边伸着脑袋偷看的杨霖,笑道:“杨卿什么时候来的,为什么没人通报?”
杨霖马上道:“是微臣示意内侍们不要打断官家作画,免得世间少了这样一副传世名作,杨霖的罪过就大了。”
赵佶虽然喜欢近臣恭维,但是却并不喜欢直白白的马屁,显得十分粗鄙不上档次,笑骂道:“杨卿休得谄媚,须得作一首配得上此画的诗词,否则便剥了你的状元头衔。”
杨霖哈哈一笑,上前从笔架上取下一支软毫,沉思片刻在赵佶刚刚完成的画作上提笔写道:
东京春尽霁雨稠,芳菲落尽逐波流。
素手香凝花含媚,娥眉蹙时柳带愁。
君王恩深情郁郁,宫娥着笔意悠悠。
谁说伤心画不就,丹青常有帝难求。
赵佶满意地吩咐宫人收起画卷,这才问到:“杨卿进宫见朕,所为何事呐?”
“陛下,连日暴雨如注,开封府及周边郡县多有山洪,百姓家破人亡不在少数。臣有意出城赈济灾民,安抚地方,改修河道,以免灾情愈演愈烈,难以把控。”
赵佶光顾着雨中赏美人,作画吟诗了,哪里想到过这种雨会带来的灾害。闻言也是一惊,问道:“已经如此严重了么?”
杨霖一阵无语,还是回答道:“再不救治,臣恐城外破家者不下十万矣。”
赵佶深吸一口气,道:“既然如此,水火无情,朕岂肯让杨卿亲冒险地,可使工部官吏前去赈济。”
不得不说,这个徽宗对自己的宠臣还是挺亲近的,杨霖抱拳道:“陛下,此事非同小可,微臣当仁不敢让于人,非得自己亲至才放心。”
赵佶十分感动,没想到杨霖不但处处合乎自己的心意,还有心为江山社稷亲蹈险地,趟风冒雨地前去修河赈灾。
其实杨霖有一点没说,要想赈灾就要开封府的粮商拿出粮食来卖,而且不能发国难财坐地起价,这可就难了。
大宋开国百年,那些世家豪强、外戚、阉竖在汴梁经营多年,很多粮铺就是他们的私产。
不行非常手段,如何能让这些人吐出粮食,要是他们真的都不肯,恐怕就不是灾民挨饿了,汴梁可是有六十万禁军呐。
赵佶给了杨霖充足的权利,让他出城改修河道,治理黄河,赈济灾民。开封府各个衙门须得配合,服从调度,这已经是对当朝大员很大的放权了。
刚走出大殿,杨霖火急火燎就要出宫,却听得身后传来美人娇笑。
妈的,这狗皇帝刚才还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真是转头就忘了。
杨霖心里刚升起的一丝暖意也没了,皱着眉离开皇城,准备开始着手应付过这次的天灾。
城郊的汴河上,浑浊的洪水冲击着城门,守城的士卒挽着裤管站在水里叫苦连天。
城外不时飘过几具死尸,运气好的还有那好心的兵士捞起来看看死活,更多的则是被大水带走不知所踪。
杨霖带着万岁营的人马,来到北门登上城楼往下看,果然是一场难得一见的大水,汴梁百姓还可以躲在家中避水,外面的可就倒了大霉。
殷慕鸿在身后道:“这要是不加治理,过不了几天,汴梁也要被淹了。”
杨霖点了点头,跟身后的守城小将说道:“打开城门,把外面的难民陆续接来,安置在大相国寺,那里地势高,空地多。”
命令一下,几处城门开始陆续接纳难民进城,大相国寺在北宋至道元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咸平四年完工,占地极广。
杨霖带着人,直接来到山门前,敲开大门占据各处大殿作为临时安置点,并且设粥棚施粥。大和尚们看着万岁营人披甲执锐的大兵,敢怒不敢言。
杨家的车马行和漕运一度包揽了汴河的一半生意,所以囤积的粮食也不少,这一回全部拿出来先应急。
第二天,水势有所衰减,杨霖带人来到大相国寺,此地已经人满为患。
满满当当的难民面带菜色,衣衫不整,正在粥棚前排着长队。
寺里东边的粥棚内,一个东京当地的泼皮徐道北,也拿着一个破碗排队。
轮到他的时候,徐道北嬉皮笑脸地夺过勺子,在锅里抻了几下,骂道:“贼厮鸟,全是汤汤水水,让人怎么吃?吃这东西,还不如去汴河喝泥水。”
发粥的是一个老头,气的吹胡子瞪眼:“你不要就走开,后面还有大把人排队呢。”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