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1/1)
遇川有些惊讶:“这还不算严峻苛刻?”
荆扉勾唇一笑。
“这就叫做‘严峻苛刻’了?”
遇川点点头:“自然是算了。”
荆扉笑着摇摇头:“才不是呢,这可不算事苛刻。到了宋代,礼敬三老五更的仪节大量省略了。元明以后更无其礼。清乾隆三年,年轻好名的乾隆皇帝一度心血来潮,向大臣们询问恢复三老五更之礼的可能性,然而大学士张廷玉婉言劝止,说是这种古礼,臣下谁敢受之?乾隆毫不掩饰的说,古有三公坐论之礼。大学士等就地长跪,原定制之意,盖以君尊臣卑,预防专擅之渐!进贤冠,是古时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明代改称梁观。原为儒者所戴,唐时百官皆戴用。《后汉书·舆服志下》中说,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通常以铁丝、细纱为材料,冠上缀梁,以梁的多少区别等级,常见有一梁、二梁、三梁数种,以三梁为贵。冠的前高后低,前柱倾斜,后柱垂直,戴时加于巾帻之上。此冠在两汉时期较为常见,汉代以后历代相袭。自晋代起,皇帝也戴五梁进贤冠。元代以后曾一度用于侍仪舍人,清代以后其制被废。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唐杜甫的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说,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新唐书·车服志》记载,进贤冠者,文官朝参、三老五更之服也。清方文《送谢孺玉计偕》诗,自古长沙有芳躅,莫教虚负进贤冠。是梁冠的一种。进贤冠也是中华服饰艺术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汉代已颇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进贤冠,魏晋南北朝继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形式也在变化之中,到明朝演变为梁冠。古代礼制讲进贤冠,常说它前高7寸,后高3寸,长8寸。这里的长是指帽梁的长,与前高7寸,后高3寸的帽缘相接,就成为前高后低的斜势,形成前方突出一个锐角的斜俎形,称为展筒。展筒的两侧和中间是透空的。在西汉,这种冠帽只罩套在头顶的发髻上,用帽頍系于颌下以固定之,戴上之后并不牢固。东汉时期在冠帽下面加平上帻,等于在冠下加了帽座。帻在古时本是劳动人民用来扎裹头发不使散乱所用,两端有带子可以从头上系于颌下。秦时武士用赤帕裹头,从前额向后脑包裹时叠出一条装饰边,称为颜题。西汉时戴帻并不把头顶全包住,因为帻也常是空顶的。据《续汉书·舆服志》记载,公元前48年刘奭当皇帝,即汉元帝,因他的额上有壮发,常戴帻以为掩护,群臣仿之。这时的帻质料和做工当然就讲究起来。到公元9年王莽篡汉,他头顶秃发,故把软帻衬裱使之硬挺。”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