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章(1/1)
“泛舟长江之中,感叹江浪潮水,渔火星辰,写下了一篇《题金山寺》: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晓,霭霭红霞海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可以毫不夸张地,这首诗所展现出的意境和气象,足以傲视任何关于金山寺的诗词。可是,如果让您做一个无厘头的举动,将这首诗反过来读一遍,会有新的体会吗?试试看: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海霞红霭霭,晓江树绿迢迢。清波石眼泉当槛,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怎么样,反过来读这首诗,无论是意境和音韵,仍然是千古绝唱。更为绝妙的是,这两首诗对比起来,一首是写景物从早到晚的变化,一首则是从晚到早,都极具穿透力。这两首诗,以不同的视角交替欣赏金山寺附近的美丽,借景抒情,表露了自己的心志。诗中所运用的回文手法,更是令人佩服。这种诗就是回文诗,是特有的一种利用词序反复而达到修辞方法的表现形式。它不仅充满着美感,而且顺读和倒读都可以给人以回味无穷,荡气回肠意境。从未如此这般近距离地接触一位词人。印象中,无论是苏轼的词抑或是他本人,都当是悠悠千载、红尘俗世中一个不朽的传奇,让无数后世子孙为他那涯回首一笑间的绝世风姿所倾倒,为他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古豪情而感叹。不禁喜欢上了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喜欢苏轼,喜欢他气定神闲的淡泊与坦然,于风波迭起的江湖中漂泊,数十载的生涯进进退退,沉沉浮浮。一生短短的64年中,他经历了别人经历不聊冬雪秋霜,承受了别人承受不住的狂风巨浪,战胜了别人战胜不得的飞沙走石。他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优雅地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人境界,即便是在他人生最不称意的时候,他依然从容淡定,携着半生的荣辱悲欢,华丽地转身,再转身,潇潇洒洒地就走遍了半壁江山,留下了后人永远也无法企及的篇章。夜晚,漏断人初静的夜晚,他独自一人,出来赏那挂在稀疏的梧桐枝上略略残缺的月。此时此刻,有谁注意他——这位独来独往的幽人?他仿佛隐约看见了缥缈孤鸿的影子。但真的有孤鸿掠过吗?恐怕没有,那静得连滴漏之声都无处觅得的暗夜,大概连孤鸿都居于巢中安睡去了吧。那不过是词人自己的影子,那不过是词人无奈至极之寄托,此情此境,苏轼已幻化为孤鸿,幻化为那不愿沉湎于得过且过的孤鸿!他曾经历了那么多的仕途坎坷,一片赤诚已在一次次不解、冷遇、甚至问罪贬谪中消减,直至热情之火缓缓熄灭。所幸,他没有陷入不可自拔的囚徒困境。。。”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