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欠债的张大帅(1/3)
芜湖,长江重埠吴楚名邑,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是长江流域的四大重镇之一。
在芜湖地面上,范氏家族是当地的第一大姓,虽然已经分出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堂口,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先祖:越国大夫范蠡。
范蠡,绝对是历史名人,除了协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外,还有和四大美人之首西施的种种美好传说,他不仅在以为成功的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赚下了很大的家业,自称陶朱公。
在究竟谁才是陶朱公嫡系子孙的这个问题上,南阳范氏和芜湖范氏打了几千年的嘴仗,至今都没有分出胜负。
从地缘和历史起源上来说,南阳范氏应该更正统一些,但是从实际作为上来看,芜湖范氏显然更接近先祖的风格,尤其他们在商业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分明就是陶朱公当年的风范。
作为范氏子孙,范成吾的人生履历只能用“平平无奇”来形容,虽然已到了知天命的年岁,一生之中却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既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丰功伟绩,也没有任何太大的污点,除了吝啬一点贪财一点之外,还有着小人物特有的那种怯懦,这就注定了他这一辈子既不会取得多大的成功,也不会有太大的失落。
唯一让他自豪的事情只有一个:家族产业。
范成吾的染坊拥有近百名雇工,规模相当不小,但是在当地却连前十都排不上。
染坊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家业,其历史比大明朝还要悠远,早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那个时代,就已经开办起来了,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一直都不温不火,老老实实的做生意,勤勤恳恳的印染布匹,虽然确实很辛苦,却胜在每年都有一笔稳定的进项,只要不是天下大乱的局面,总能赚到些银子,但是这位范成吾却遇到了一件烦心事。
前些年北边的张启阳张大帅发行债券的时候,范成吾买了一些,当时并没有想太多。
仅仅只是觉得把银子藏在床底下,还不如借给张大帅更好呢。
一来是因为张大帅的名气大,肯定不会赖账,再者也可以通过购买债券赚到些利息,等于是凭空多了一笔收入。
中秋前后,范成吾看中了一块地皮,想要再开个染坊,急需银钱,所以就想把债券变成白花花的银子,于是乎他就到金陵的毅勇军办事点想要把当初的债券兑现,结果却失望而归。
毅勇军的人说了,张大帅南征北战正在大举扩充军备,债券必须延期才能兑现,且让他先等着。
至于要等到什么时候,毅勇军的人没有说,范成吾也不敢问。
一个小小的作坊主,难道还能直接去找张大帅讨债不成?
更何况,这事儿当初是黄得功经手的,直接去找张大帅讨债确实不合适,还不如找找本地的黄得功黄公爷呢。
芜湖是黄得功的地盘儿,若是没有黄得功的支持,毅勇军的债券根本就无法在本地推行。
既然有了黄得功黄公爷为毅勇军背,又是他做的经手人,直接去找他反而更好一点儿。
当然,如同范成吾这样的小人物,不可能因为几千两银子就去找黄得功,但这事已经闹到了,黄得功必须出面的地步了。
光是在芜湖本地,购买了债券的人家就有几百户之多,他们的遭遇和范成吾如出一辙:张大帅的债券无法兑现,至少眼下不能。
这么多人,而且多是本地的富商大户,索性组成了一个“讨债者联盟”,推举了十几个代表去找黄得功黄老公爷去说这个事儿。
黄得功黄老公爷的行辕不在芜湖城内,而是城北的长江边上,毕竟黄得功部最主要的就是水军,扼守长江咽喉的嘛。
印染行业会产生海量的污水,全都排放在长江之中,将江水染的五颜六色,还散发着土碱和石蜡的那种恶臭,绵延上百里。
当然,大明朝还没有环境污染的说法,人们早就对这种状况司空见惯了。
“诸位乡梓,你们的事儿我已经知道了。”虽然黄老公爷年事已高,却没有丝毫老迈之态,依旧带着军人特有的直率和坦诚:“勇毅公欠你们的银子,当年也是经过了我的手,我一定会给你们一个说法儿。”
作为本地的军中巨头,已在芜湖经营了二十年的黄得功深知“兔子不吃窝边草”的道理,不论他本人再怎么苛刻,对于当地的百姓尤其是对于这些本地的富户还算不错,至少能为他们的利益着想,这也是黄得功能是芜湖站稳脚跟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已让幕友统计过了,勇毅公总共欠诸位一百一十万缗,折算成银子差不多也有九十余万两了,这不是个小数字。”
“既然当年我经手过这个事情,我就会负责到底,一定会帮你们讨回来。”
黄得功的态度相当不错,但他仅仅只是说帮着大家去找张大帅讨债,却没有说具体什么时候才能真的讨回来。
“这个……公爷,小人也是急等着用钱,这个……年前能不能拿到现钱?”
当范成吾问起这个大家都共同关心的问题之时,黄得功转过头来看了他一眼,眉头微微一皱:“勇毅公欠了你多少?”
“一万缗钱……”
听了这话,黄得功顿时哈哈大笑:“我还以为多少呢,不过是一万缗罢了,八千两银子都不到呢。你不会以为咱们的勇毅公会赖了你这几千两银子吧?”
“勇毅公是何等样人,怎么会赖了草民的这点小钱儿?更何况还有老公爷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