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脱身(1)(1/2)
钟会的攻势持续了十余日,阳安关依旧牢牢握在汉军手中。
正门已经被冲车撞烂了,但傅佥极有先见之明地堵住了门洞,魏军的挖掘作业则被来自城头的攻击阻挠,始终未能打开缺口。
守关的汉军则已损失过半,失去巨弩之后他们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处理魏军的飞楼,只能顶着飞楼之上弓手的压制与前来攻城的敌军搏斗。
就在傅佥觉得自己已经快要撑不下去时,魏军的攻势忽然停顿了一日。
原来是当初跟随蒋舒出城最后遁入定军山的那支残军在昨日傍晚突袭了魏军的辎重队,虽然自身在豹骑的围剿下全军覆没,但却依靠先前截获的那一车火油烧毁了魏军几乎整支辎重车队。
钟会面对这等意外也是始料未及,这一批辎重有他急需的赶造攻城武器所用的材料,被烧毁之后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扩大攻势的机会。
汉乐二城以及黄金围也还在坚持抵抗,牵制着钟会近三分之一的兵力,没能拿下这三处重要据点使得魏军始终无法全据汉中。
洛阳方面对战事僵持的焦虑越来越重,虽然东南方向的威胁已经解除了。
东吴孙峻在十月突然暴死,东吴再度因权力交替发生内讧,正在淮南和诸葛诞交战的骠骑将军吕据听闻孙峻从弟孙綝掌权,一怒之下退兵回国与之争权。
正被东吴西蜀同时来攻搞得心力交瘁的司马昭得知东南退兵的消息喜出望外,判断吴军短期之内不会再来图谋淮南和荆州,于是大胆地把淮南、荆州预备的屯田兵抽调回京,用于应付蜀军在西线可能发起的进攻。
同时,魏国的君臣们已经在考虑让钟会从汉中撤军了,阳安关久攻不下,已经使这次进攻失去了突然性,街亭同样打成僵持之势且蜀军占据地利,短期之内似乎已经没有重夺陇右的希望。
曹髦和司马昭不得不接受凉州败局已定的现实,忍痛开始考虑如何保住长安。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等到姜维从凉州得胜回师,蜀军下一步的进攻重点一定是“汉室故都”长安。
时任镇军将军、尚书右仆射的陈泰对魏军在陇右的溃败感到痛心,但他是个务实的人,并不指望钟会能够在汉中完成战略翻盘,此时果断向朝廷上书建言,请求撤回汉中的大军以固长安之守。
守住长安,至少可以令蜀军不得染指中原,凭借大魏所占据中原、河北、青徐、荆豫等大片优质土地,依旧可以在比拼国力的长期对峙中战胜蜀军。
陈泰敏锐地指出,蜀军消化陇右和凉州新得的土地是需要时间的,这些失地并不会很快就转化为姜维的战斗力,此时魏军应该做的就是及时止损,不再往陇右和蜀地派兵,保住剩下的军队巩固边防,为恢复国力争取时间。
而且失去陇右和凉州之后,在战略层面上其实是减轻了西线的防御压力的。
因为原本陇右、凉州与蜀地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姜维可选的进攻点太多,这让处于守势的魏军不得不屡屡分兵,以至于失去了野战的主动权。
如今放弃陇右凉州,将防线收缩至以长安为核心的关中一带,反倒可以集中使用兵力,
事到如今,年轻气盛的曹髦即便不想做“失地之君”,也不得不冷静下来接受陈泰的意见。
他在宫中接见了陈泰,令王经等人为伴共同商议了三天,最终下定了壮士断腕的决心。
经历洮西大败之后回到洛阳担任京官的王经比当初已经成熟了许多,在曹髦犹豫不决时也出言劝谏他听从陈泰的建议,认为继续与蜀军在陇右争锋是不明智的。
除了战场上暂时撤退的方略,王经还指出了蜀军近半年的扩张速度与其自身的国力十分不匹配,姜维急于进攻也会使得这些新获之地难以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一番见解得到了陈泰的赞同。
战争本质上是国力的比拼,固然战场上的胜负与兵将的智勇有关,但从长远来看天下之争是和国力脱不开关系的。
汉末军阀林立的时代,或许还有投机取巧的机会,但到了天下三分已久的今日,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可操作的战略投机空间。
“下诏给大将军,让他把钟会撤回来吧。”曹髦拟定了圣旨,派人将其传给司马昭。
魏国君臣在为进退犹豫的期间,西线的战局再度发生了变化。
十月中,从西海赶回的姜维大军穿过已被己方牢牢掌握的祁山要地,出现在汉中西北部。
而阳安关的傅佥也得到了有力的增援,南下回救成都的姜远军与从凉州急行军赶回的赵统军先后抵达,使得岌岌可危的阳安关再度成为魏军难以逾越的雷池。
洛阳的命令尚未抵达前线,钟会便已心生退意。
倒不是他害怕和姜维在汉中一战,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了继续停留在此会有巨大的危机。
汉中在地势上是一座牢笼,如果把蜀地比作一座城池,那汉中就是这座城在东北方的瓮城,而瓮城存在的一大意义就是诱敌深入再关门打狗。
钟会主动开始撤退,他先派句安和胡烈去确保子午谷的退路,自率大军缓缓跟进以防姜维突然进攻。
汉城的包围率先瓦解,次日姜维军立即收复南郑。
钟会在撤退途中接到了洛阳传来的命令,曹髦和司马昭达成一致,要求汉中的魏军退回长安转入防守。
“此番伐蜀,又成笑谈。邓士载,可惜你的那份决心,也不过是为他人徒添战功罢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