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太平洋上的遭遇(2/3)
,和i军的激战中,一个营伤亡过半。随后徐战的部队被紧急补充进了河南当地保安团一千余人,两天后一场激战,再次伤亡过半,徐战身中三创,被迫回老家休养。不料蒋委员长为了阻挡i军进攻的脚步,挖开了花园口的黄河大堤,造成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而徐战在兰封会战中被补充的一千多保安团弟兄的家乡,正在黄泛区。
国内的军队后勤组织极为混乱,保安团的弟兄或阵亡或受伤,连一份通知都没有。父老乡亲流离失所,亲人们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最后辗转找到了徐战。面对父老殷切的目光,徐战无言以对。
这些百姓不仅在战场上失去了亲人,而且也在大水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已经是朝不保夕。
徐战一个当兵的,领兵打仗或许还有些能力。但是面对一千多人的生存生活无能为力。
这时杜月笙的手下找到了徐战,通传了李广的消息。徐战是知道乌拉圭的一些情况的,困境中,徐战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到了李广身上。于是变卖了家产,带着近千的老弱跋涉几千里,一路乞讨,耗时三四个月赶到了广西。
李广倒是不怕多这千把口人,他现在有地盘。鲁滨逊岛属于荒岛,无法养活多少人,而复活节岛上土地不少,养活一些百姓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这些人大多都是妇女和儿童以及老人,为他们找个主业有些困难。干工业的话,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实在是太困难了。
作为一个河南人,李广很是清楚几年后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那次大饥荒。他很有心为父老做点什么,但是他没有想到现在河南的经济已经开始出现恶化,饥民数量已经相当恐怖。他看过刘震云写的看过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其中对于那次饥荒的描写令人毛骨悚然。想到这里,李广觉得自己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不仅要为抗战事业做出一些努力,也要为家乡父老做点什么。
李广正在发呆,突然jing报响起。一阵鸡飞狗跳之后,潜艇的舱门关闭,貔貅号急速下潜。
洋面上发现军舰。
至于是哪国的军舰,yin沉的冬天里,没有看清楚。不到十海里,这个距离很可能对方已经发现貔貅号潜艇。刚才潜艇是在海面上航行。
不管是哪**舰,都不能被发现,这是潜艇作战的原则。貔貅号立刻转为电动,下潜到一百米开始低速航行。
李广命令,螺旋桨减速到十转。
潜艇水下航行的静音速度六节的时候是螺旋桨二十转。此时速度更慢,只有三节左右,但是声音更小。
潜艇上所有成员都保持了最为安静的状态,不值班的战士都躺在床上休息。非作战人员也都处于安静状态。
毫无疑问,这个时候,季克良就成了最为重要的角se。十海里的距离,如果用十五厘米直径的望远镜,绝对能清晰的看见貔貅号。即使在这种yin天。
刚才由于潜艇的柴油机运行,季克良的侦听受到影响。现在虽然不是最为安静的时候,但是在深海中,避免了许多噪音干扰,季克良的能力绝对能发挥的很好。
不一会,季克良道:“左舷,大约四点五海里。”
这表明,对方绝对是发现了自己。摆在李广面前的办法只有一个,希望在对手赶到以前,逃出去。
于是命令提速到三十转。李广对于季克良相当信任,这个距离季克良勉强能听到对手的声音,那么对手即使也有季克良这样的高手,声呐水平一样的话,肯定听不到潜艇的声音的。
貔貅号的大直径螺旋桨就是为了避免噪音而设计的。这也是李广后世见识指导下的产物。这个时代还没有哪个设计师会jing细到这个地步,大多数设计师还都在头疼柴油机的声音,根本就想不到这种细微之处。
貔貅号在jing细之处有许多方面做的相当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设计的观念区别。别的潜艇外壳上竟然设有栏杆,和一些拉索。而貔貅号上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甚至两门甲板炮也有流线型的护罩,极大的减少了阻力,也减少了噪音。
从听音器中判断,对手的速度相当快,仅仅不到十分钟就到达了貔貅号此前所在位置。而此时貔貅号才刚刚跑出不到一海里。
李广再次下令,下潜到一百五十米,速度航向不变。
估计对手没有发现貔貅号的方向,不一会儿季克良道:“肯定是峰风级驱逐舰,声音很像。现在正在绕圈子。”
李广知道,这是驱逐舰反潜的标准方式。高速绕圈子可以避免对手打击,也可以根据声呐确定对手的位置。一个小小的好消息是,对手绕圈子,是以刚才的位置为中心的,但是划了个反圆。至少这第一圈是很难在皮卡号上方了。
只是李广不知道对手会绕多大的圈子,驱逐舰画个直径两海里的圈子只需要十多分钟。
季克良对于声音的细微之处分辨能力超强,现在季克良已经基本肯定是i本军舰,那么接下来就是你死我活的战斗。
李广已经彻底冷静下来。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还是不要把期望放到对手身上,寄希望于对手绕圈子不会到达潜艇的头顶,明显太被动。
李广决定加速往外冲。就赌博两海里鬼子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于是貔貅号立刻加速到十节的速度。
十节的速度,十分钟就能跑出一点五海里。到时候鬼子就是再绕到近点,相距也是一点五海里,并不是那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