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9 袁然归来(2/3)
十万兵力。当然了,府兵(民兵)的战斗力不强,装备也差,甚至很难作为战场上的辅助,因为海唐并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专业训练。这些军事力量在海唐战略中只是作为未来维护占领区治安和对主力部队的补充。
袁然在英国期间是海唐的外交使节,但是在这个时期,说实在的外交官的事情不多。以海唐国力,能在印度洋上维持一下航运秩序。其实已经够费力了,对世界战局贡献巨大。这种情况下,英国人也不强求海唐尽更大的义务。当然了,强求义务的话。英国人是必须出血的。英国人不愿意出钱,海唐国自然乐得自在。没事儿往自己肩膀上拦责任,那是傻子。
世界是错综复杂的,英国不要求海唐做更多的贡献,也有忌讳海唐国在世界局势中话语权,以及在非洲中东印度的影响力上升的因素。事实上,海唐国在印度洋的崛起,对美国的影响较小,但已经对英国殖民地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有些威胁不是直接的军事和经济,而是--人心。海唐的独立和崛起。已经成为被殖民国家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殖民地人民虽然“智商”堪忧,但是向往独立却是不甘人后的。大英帝国殖民的地盘实在是过大,战争的背景下,统治力度减弱。各个殖民地内部的反抗也一时不宁。从印度到中东,再到非洲,土著们的政治对抗或者暴力反抗,规模虽然还小,但不经意中已经有了风起云涌的苗头。
当然,袁然在英国绝对不是无事可做。除了进一步完善了几个制造云爆弹的技术环节(云爆弹是袁然名下的产业),最重要的是:随着袁然的归来。海唐国又一项科研项目走上了正途。
身为现代人的李广,对于号称能使砖头飞起来(某书友言)的飞机发动机技术绝对是重视的。当然这个发动机技术,李广自然不是指的活塞式发动机,而是喷气式发动机。
海唐有个保密程度最高的a计划,知道的人很少。而知道有一个动力研究所的人并不少,甚至招收研究人员面向的是各国研究人员。表面上并不保密。
但是,如果知道在海唐国内部,这个研究所的代号为b计划,仅仅位列a计划之后,就知道其重要性了。
在喷气式发动机的研发方面。李广这个穿越人士实际上期初是走了弯路的。在李广的思维中,这种高科技毫无疑问的应当是想方设法获得技术或者样机,先山寨,后提高。
但是,在四四年以前,虽说德国英国美国甚至意大利都有喷气式发动机的研发,可是,海唐国却无法获取技术,即使能获得技术也无法山寨。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点,海唐能获取的技术,李广认为是走错了路。走错了路子,有李广这样的先知先觉在,自然不会去山寨。
比如,意大利的喷气式发动机,那玩意简直就是个怪胎,压气机竟然是额外搞了个活塞发动机带动,复杂累赘,根本没有实用性。
再比如,英国倒是搞出来了喷气式发动机,而且投入实用,但是经过了解,李广才知道那玩意是离心式喷气发动机,而不是李广肯定的(他知道的)轴流式喷气发动机。而美国则是在英国提供的样机基础上,开始了研发,算是一脉相承。
至于德国,倒是采用了路子正确的轴流式喷气发动机,但是海唐现在却搞不到技术或者样机。
在这种情形之下,李广的现代毛病再次发作--目光再次超前。曾经是愤青,也曾经为中国的飞机发动机技术落后与欧美忧心。李广上大学时也曾经对飞机发动机有所了解,虽非专业水平,但是对于现代飞机发动机的许多概念都有所了解。
甚至可以说,在李广的知识结构中,飞机发动机比起原子弹要深入的多。
比如,原子弹,李广除了在图片上看到过,根本没有可能见到实物。但是喷气式发动机,李广见到过的实物可不止一次,甚至近距离观察过某款发动机。
因此,在无从山寨的情况下,李广耗费了几日时间,画出了一份涡扇发动机图纸。这份图纸自然算不得上是工程图,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一份示意图。
但是,与一般的示意图或者原理图不同的是,李广在这份图上甚至给出了发动机的大致外形尺寸(笔者见过中国仿制英国的斯贝发动机。)至于压气机的级数,涡轮机的级数,亦或是涡扇的形状,进气道的形状。李广虽记忆的不很清晰,但是也给出了大致数据和样式。
这么说吧,李广给出的“创意”,比起世界各国在这个时期的喷气发动机研发有着三大先进之处。
第一。无论美英德,现有的喷气发动机都是耗油量最大的涡轮喷气式发动机。而不是涡扇发动机。对于喷气式发动机的三种类型,李广还是非常清楚的,涡喷,涡扇,蜗浆。这三种类型的航空发动机各有各的适用范围,但是作为战斗机来说,在二十一世纪涡扇发动机仍是主流。其优点是兼顾了推力和燃油消耗量。因此,李广决定,一步到位直接研发涡扇发动机。这一点。按照历史进程的话,至少比世界各国先进十五年。
第二。二十一世纪,小学生都知道飞机使用的燃料是航空煤油,但是在这个年代,无论是螺旋桨发动机还是喷气式发动机。使用的全是汽油。航空煤油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李广根本就不用动脑子。于是在海唐国的b计划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