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八水绕长安(1/2)
一夜无语,第二天一早,这赵老爹一家就过来了,想要卖盒饭,那就要做些准备,首先李大牛和赵大就前往两人以前屠宰生猪的地方,直接买了一扇猪肉。
大约是五十斤...一斤猪肉是五文钱,五十斤就是二百五十文,这猪肉的价格就是这么的贱,也正是因为猪肉的价格贱,才能利用猪肉将钱给赚到手。
随后赵老爹则是和赵大娘一起去帮着买米去了,大唐的粟米价格五文一斤,和猪肉一个价,但是大米,面粉的价格有些高,所以贫苦的百姓都是吃粟米。
要是你家比普通的百姓还要穷,那就只能吃豆饭,就是黄豆,那真的很难以下咽,当然也有人喜欢吃。
杨氏则是带着李襄,李欢去买一些配菜,比如豆腐和白菜,还有萝卜...总不能只有一个红烧肉吧,蔬菜也要来一点,好在大唐的时候,豆腐,白菜,萝卜还有很便宜的。
李宽则是去买桶,桶是用来装菜和饭的,至于碗也是需要买一些的,不过,服役的百姓基本上都会自己带碗,因为朝廷也会准备一些饭给那些服役的百姓吃,但是这些饭菜比较难吃,一碗白菜煮水,连盐都不放,是你,你愿意吃吗?
当然...有的人也愿意吃,但是有的人就不愿意吃。
李宽要做的就是那些不愿意吃的百姓生意。
早晨出去,大约中午左右,大家就一起回来了,跟着一群人就开始忙碌了起来,生火的生火,洗菜的洗菜,切肉的切肉,这里要说明的是,李家人做的这个盒饭生意,不是做中午,而是做傍晚,也就是服役百姓下工的时候。
因为大唐此时还是支持两顿饭的,权贵家不是,人家想吃就吃,但是百姓还是“朝曰饔,夕曰飧”,意思也就是每天第一顿饭被称为“饔(yong)”,而第二顿饭则是“飧(sun)”。
因此,除了上午九点左右的早饭和下午五点左右的晚饭外,根本没有午饭一说。
当然,这种习惯与生活作息也有着关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当时没有手表等智能化计时工具,只能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时间。
当太阳在天空东南角的位置就吃早饭,等到它快落下去了,就下班回家吃晚饭。而在吃完这顿饭后,基本上就开始准备睡觉了。
不过,正经说来,三餐概念其实最早应于唐朝。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外国商人来咱们这做生意。相处过程中,大家发现外国人每天要吃三顿饭。
而一天三顿又确实更顶饿,加了这一餐后,整个人都变得更有力气了,于是部分人开始效仿。
不过,更多的百姓却是效仿不起来,原因还是穷。
这边李大牛一家,从中午开始烧菜做饭,这次一共是做了五百个人的饭菜,因为不知道买饭的人多不多,所以做的并不是很多。
就这样,五桶红烧肉,十桶的白菜炖豆腐,还有十桶的萝卜猪骨汤,跟着十桶的小米饭,将驴车都给装满了,李宽看了看天已经快下午了,随后,一家人开始将饭菜碗筷都给抬到了驴车上,一行人开始往龙首渠的位置走去。
..............................
长安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这样的大都市水源就很重要,要是水不干净,这大都市就完了,不过长安城的水资源很丰富,长安城在汉代就有“八水绕长安”的说法,可见长安水资源是很丰富的。
但是这八水并不能直接进入长安城,人们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这些河流引入城中,隋朝的时候,隋帝要求宇文恺主持开挖了三条水渠,分别是龙首渠、清明渠和永安渠。
龙首渠自城东引浐水入城,清明渠自城南引交水入城,永安渠自城南引潏水入城,这三条水渠基本满足了长安城的用水。
唐朝建立之后,随着长安城的发展,原有的三条水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于是从742年开始又修建了漕渠,自南引潏水北上,经长安城西面的金光门入城,后经不断扩大,四条水渠在长安城内形成四通八达的水利系统,充分满足长安城的用水。
不过,五条水渠每一年七月开始就要清淤,这是为了保证水源的干净,毕竟百万人口,垃圾也多,要是不及时的清理水渠,水渠还不臭了。
这个时候,就会有服役的百姓来清淤,大约有上万的百姓。
李宽一家踩着点的来到了龙首渠,此时的龙首渠还有一炷香的时间就要下工了,现在百姓们已经在清理各自的身体了,有的家近的就准备回家,家远的就准备弄晚餐吃了,累了一天,也真的是饿了。
恰恰这个时候,李宽一家在服役百姓的前面将自家准备的菜全部给亮了出来,李宽则是主动热情的呼唤:“哎...盒饭,盒饭,五文一份,一份饭,一份菜,菜有红烧肉,白菜豆腐,还有猪骨萝卜汤。”
李宽一声又一声的吆喝,让那些服役的百姓慢慢的围了过来,跟着很快有百姓问道:“哎...小兄弟,这肉是什么肉呀?”
“猪肉...!”李宽笑着回答。
一句猪肉直接让本来很有兴致的百姓给打击的全部都微微的摇了摇头,不过,就在这些百姓准备离开的时候,李宽却笑着喊道:“哎...各位,不要以为是猪肉就一定腥臊不好吃,我可以在这里给大家打包票,我们家的红烧肉不会有任何的腥臊味,而且吃到嘴里,你还会有一种甘甜的回味。
五文钱除了有两块大块的红烧肉,还有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