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阻击金国追兵,钝刀子割肉(1/3)
仅仅一封军报,就冲澹了先前殿中轻快喜庆的气氛。
前来报丧的老太监眼观鼻、鼻观心,跟块木头一般杵在一旁一点也不敢做声,生怕被皇帝陛下注意到。
另一边,诸葛亮面对着皇帝陛下递过来的奏章,顿了片刻,还是将其接了过来。
李乾回想着在军报上的内容,不知不觉间已经皱起了眉头。
其上唯一的好消息可能就是延平镇的守军没全军覆没,而是逃出了一部分,保留住了有生力量。
除此之外,剩下的就都是坏消息了。
去了冀州的秦桧非但没起什么作用,反倒一直跑在边军前面逃窜,让李乾心中颇为火大。
此外,那些在延平镇中逃出来的边军也只是成功逃出来而已,连日的血战似乎已经耗尽了他们的体力和精神。
这些人也无力再回过头同追击他们的金兵硬碰硬,只能在其追击下狼狈逃命。
李乾不会强令他们回过头去送死,但看着军报上这些边军今日撤出了几十里,明日又撤出了几十里,他心中就如滴血一样难受。
这些兵马每南撤一里,就代表大乾有一里土地落入金兵手中,就可能又有几十户、甚至几百户人家遭受他们的掳掠,因此家破人亡……
这种事并非是李乾的臆想,自从嘉远关被攻破的那天开始,京城就陆陆续续地收到了金国骑兵在冀州活动的消息。
起初他们还只是如盗匪般地劫掠行人,攻击偏远的村落,遇到他们的人几乎没有活口。
但自从围攻延平镇开始,这些人的胆子和胃口就越来越大,开始真正地调拨兵马,攻破了数座县城,因此死伤的守军就成千上万,动辄就是屠村、屠城。
间接被波及而惨死的百姓……恐怕还要多出数倍。
只不过下面的郡县并不会上报这部分,或者会缩减数量再上报,这么做一是不好统计,二也是为了他们面子。
但仅仅是那些已经报上来的数目就让李乾触目惊心了。
而且,在延平镇被破之后,这些金国骑兵就开始对较大的县城和郡城动手了。
只不过这些人大多都为骑兵,并不擅长攻城。
之前他们能连破大乾的边关,是因为这些不知从哪弄来了大量的炸雷。
据李乾所知应该就是火药了。
这些金国骑兵占着先机,借着马力,不顾伤亡,顶着关防上的枪林箭雨突进到关防的大门下将城门炸开,然后一股脑儿地突入进去,拿下整座关隘。
但自从打到延平镇开始,他们手中的火药似乎就用完了,要不然也不可能和吴三桂僵持那么久。
后来因为蔡京让人在其中使坏,延平镇也被金兵攻破。
可后面这些郡县中应该就没有这种人了,以那些金人动辄屠城,赶尽杀绝的作风,恐怕接下来所有官员、守军都会坚守到最后一刻……
但李乾也知道,虽然坚守的意图坚定,可双方的实力差距就摆在那里。
只要金兵将这些城池封锁住,让他们变成一座座孤城,到时候后勤的压力、人心的动荡……等这些问题都酝酿起来,那这些仍在坚守的城池恐怕就会不攻自破了……
所以眼下冀州的局势不仅是糜坏,更是非常焦急。
若李乾还想保住那些没陷落的城市,还想不让冀州完全落入金人手中,那他就必须尽快行动,最起码也要让那些正在坚守的郡县看到希望才行。
否则如果真的让金兵完全占下冀州来,朝廷要想再将其收复,这难度可就不只是翻个倍这么简单了
……
陛下,冀州局势已危若累卵,接下来若应对失当,恐有波及全国之危。
诸葛亮的话惊醒了正在沉思中的李乾,他抬起头来,看到的却是诸葛亮紧锁的眉头。
李乾点点头,这次如果处理不好、挡不住这些金人骑兵的话,他们肯定还会继续向周围扩散。
但没想到诸葛亮说的根本不是这个。
陛下,秦相与吴总兵若继续一路南撤,恐怕还会让这股溃败之势波及到左威卫。
嗯?
李乾这才回过神,意识到他话中的意思:大伴,取舆图来。
是,陛下。
老太监忙不迭地跑到一旁的书架上,搬来一张大大的地图放在桌上展开。
诸葛亮指着地图对李乾道:陛下,左威卫正是沿彭城、曹州一路北上驰援冀州,而秦相向南撤离也是沿着这个方向。
他顿了片刻,似乎是留给李乾反应的时间,随后又以手指在地图上圈出了一个范围,最上方是邯郸,下方则到了豫州最北的朝歌。
两方相向而行,会在此处相遇。
诸葛亮沉声道:若金人骑兵也在此时加速追击,必会致使吴总兵他们的边军继续溃败,仓惶逃窜。
这些溃兵若再与左威卫正面相冲,恐怕只要一个回合,就能带崩左威卫的阵型……
李乾听着听着,面色也渐渐凝重起来。
来到大乾后,他虽然没亲自看到过两军对垒的情形,但从各种兵书中、身边人的讨论中也知道了,步兵对阵骑兵最重要的就是阵型。
无论战力相差多少,只要还维持着阵型,那就还有对抗骑兵的依仗,就有可能将他们陷在其中,有胜利的可能。
但若是被骑兵冲散了阵型,被他们分割开来……
那恐怕就完全没有再翻盘希望了。
孔明先生说得对。
李乾沉声道:若那些溃兵真向左威卫冲击过去,左威卫又怎么好对同袍亮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