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新居(二)(1/2)
有了第一间屋子的经验,族人们夯土的速度也快上了三分。
顾国满意地点点头,他用石块在地上围了二十五间屋子的地基轮廓,按照五乘五的布局,前后左右间隔两米,如此一来,一片大约30x40米的居住区就被规划了出来。
两百多号人挤一挤勉强够用,足以撑过整个冬天。
向族人们交代了几句,顾国返回山洞。
用版筑法做不出兔子家北方的火炕,于是便需要红梅那队人做出的泥砖了。
但是用人力运送泥砖是个不切实际的做法,山洞距离陶河岸足足大半天的路程,一来一回就是两天时间,不光费时,而且运量还小,完全赶不上夯墙的速度。
观察了姬水河道的深度之后,顾国决定用树皮做出最原始的船,用来充当两地间的运输工具。
前世历史上最早的渡河工具是陶罐,也有古文明将兽皮和树皮制成独木舟,比如印第安库特耐人用树皮或幼枝来制作独木舟,然后再用麋鹿皮裹住衫木条或幼树的框架,以此成舟。
在兔子家北方,渔猎民族则以桦皮制成的桦皮船来渔猎和运输,这种用柳木为框架,桦皮为船底的小船不光制作简单,而且重量轻,一人就能搬动。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这种船的寿命不长,顾国仓促之间整出来的成品,在没有做过防腐的情况下估计只能用个一两年。
然而嘴上说的轻巧,做起来却颇为困难,首先是柳木框架,光是将其捆成小舟的形状,就花去了顾国大半天的功夫。幸好他是学机械的,动手能力要稍微强上那么一些,以至于绑成的框架不那么歪歪扭扭。
顾国将桦皮船的骨架提在手上感觉了一下,四米多长的架子被他两只手一起用力举过头顶,密密麻麻的柳木被他捆得结结实实,任他在手上怎么翻转也没有散架的迹象。
至于用来制作船底和船帮的桦皮和松脂,林子里到处都是,花了一下午的时间,顾国从林子里扒了一大堆的桦树皮。
第二天顾国带着三四个男人给骨架上底,并教会他们造桦皮船的方法,届时,这种载重有三四百斤的小舟将会频繁的来往于姬水的上下游。
由于甘草负责往下游运送食物,于是顺理成章拿到了桦皮船的首航的名额,当然一同前往的还有顾国和几个将来要成为船夫的族人。
现在是顾国来到山洞的第五天,在族人们的帮助下,六艘桦皮船停靠在岸边。顾国简单清理了一下岸边的杂草,顺便挖深岸边的河道。
虽然桦皮船吃水很浅,但保不齐会磕到河岸凸出来的石头,把船底弄出一个洞来就麻烦了。
六艘桦皮船,总运力有一吨,往返上下游只需要一天时间,节省出了三四十人的运力。
桦皮船下水的那一天,族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相互帮衬着往船上搬运食物和泥砖,人们都对这些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感到不可思议。
“舟!”
顾国喊了一声,告诉族人这六样浮在水面上东西的称呼。
“舟!舟!舟!”
族人们呼喊着,眼中满是对那几个坐在桦皮船上幸运儿的羡慕之色。
小枫抱着一块还未完工的陶碗泥坯,跟着人群跑过来,她看见自己的哥哥坐在那件名为舟的东西里,手中支撑一根木棍,往水里捅着。
六艘桦皮船渐渐远离河岸,白色的水花从木棍上淌下......
姬水的河面不太宽,顾国和身后的族人们需要不断调整船头的方向,防止船头捅到岸上,造成交通堵塞。
看着岸边不断远去的景物,甘草有些出神,她坐在桦皮船中间的横梁上,学着顾国的样子,用手中的木棍不断改变船头的方向,使其保持向前。
在她的桦皮船中,塞满了各种动物的肉干、鱼干、以及一大堆块茎。听顾国的意思,一艘桦皮船运一次食物就足够陶水河岸那群干活的族人吃上两天。比起以前她带着族人一竹筐一竹筐的将食物背到下游,不知快了多少倍。
太阳还在东方的天空磨蹭,六艘桦皮船就到了姬水和陶水的交汇口,顾国估摸着也就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桦皮船便行出了十几公里的距离。
陶水的水流要比姬水湍急一些,顾国一行人不敢将桦皮船划到江心的地方,他们贴着河岸往下游漂去。
伸出河岸的枯萎草木,划过桦皮船帮,清晨还未蒸发的露水沾染在船身上,然后随着摇摆的船身流入河中。银杏树叶在一阵微风的侵扰下,簌簌落下几片,在空中转了一个圈,落在甘草的怀里。
在甘草的前头,顾国轻哼起前世一首熟悉的歌谣。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临近中午,六艘桦皮船抵达目的地,将船停靠在岸边,顾国隔着老远就能听见男人们夯土的号子声,几百米外隐隐能看见一排排整齐的屋子矗立在这片平原上。
五日不见,甚是想念,也不知道这一百多号人夯了几间屋子了。
将船固定在岸边,顾国招呼几名族人往船下卸货,几人忙活了十多分钟,将货物在岸边垒的整整齐齐。而在筑屋的人群中似乎有人发现了岸边的六艘船,呼朋唤友朝着顾国这边聚拢过来。
荠跑在最前面,他这几天一直负责挖土的工作,虽然手臂酸的不行,但腿脚一直闲着,跑的也就比那些站着夯土的族人要快一些。
他远远就看见顾国正在将泥砖一块一块垒好,在顾国的身后,河面上漂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