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激战(一)(1/2)
清晨的一缕阳光正照在太原的城头,守城卒早已习惯被封锁的日子,和往常一样,他先是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伸个懒腰,准备用太阳的温暖,驱散昨夜的霜寒。
可就在他的目光穿过那稀薄的晨雾之时,他突然被城下一队整齐肃杀的军队惊到了!
“金军来袭,金军来袭!”
守城卒的声音如离弦之箭破空而出,一瞬间便打破太原城的寂静,回荡在天地之间。
听闻这个声音,这在片刻前还似乎沉睡的城市顿时惊醒!一队队士兵披挂整齐,已经进入到了战备状态!
当闻讯赶来的一众官员站到城头向下眺望时,阳光已完全驱散了晨雾。此刻天高云淡,寒风徐徐!
自打太原被锁城法困住,上到知府张孝纯,下到普通老百姓,无时无刻不想着脱困而出。
城墙上,王禀披着披风,在一众武将的簇拥下走上了城头,然而在这一刻,老将军的身体似乎有些不适,就见他不时地咳嗽着。
跟在王禀身后的众将,看着老将军的身影,眼中都露出一片担忧之色,然而谁也没有办法劝住那个执着的老者。
苍老而隐约有些颤抖的手,慢慢的扶上了太原的城墙。太原的城头很高,所以此处的寒风显得格外清凉。
王禀深深地呼吸着,他的目光森寒而又锐利,眼望着城下的金军,他的脸上没有丝毫的表情。
过了好一会,此老才终于打破了沉默,就见他向旁边问道:“金人的主将应该还是那个完颜银术可吧?”
站在他身后的裨将向前一步,回道:“正是此贼!同行的还有他的儿子,那个号称大金国第一勇士的完颜阿图鲁。”
王禀听完点了点头,目光仍停留在城下金军的阵营中,只见城下的金军整齐有致,人马调动往来频繁。人数虽然不多,可也不是如今的太原能够相抗衡的存在。
倘若老腌贼不把那五万精锐全都抽走,或许也不会让太原城落入今天的境地。
可王禀又有什么办法呢?他轻叹了一口气:“眼前的金军果然是身经百战的劲旅啊!”
说到这里,他突然顿了一下,似乎想到了什么,回头问道:“我军情况如何?”
前些日子,朝廷命工部员外郎路允迪为使,亲自前往太原下诏,告知太原已被朝廷割让给了大金。
可王禀等人非但没有奉诏,反而还把路允迪骂的羞愧难当。那个时候,太原虽然依旧被锁城法锁住,可是围困太原的兵马并没有现在这么多。
如今来了这些精锐的部队,王禀明白,太原周边的战事估计已经结束了。
果不其然,就见他身边的老将回道:“禀大人,据探子最新回报,太原目前已是孤城,河东全境已是尽入金军之手……”
一时之间,众人顿时私语声起,议论纷纷,窃窃之声,不绝于耳。
稍顷,只见王禀皱了皱眉,随即喝道:“都给我住口!”
众人一时噤若寒蝉,顿时安静了下来。
王禀锐利的目光在身后的众人脸上扫过,一时之间,竟无一人敢和他正眼相视。可到最后,他的目光却突然落在了一位老者身上。
“老哥哥,这一切都让贵婿说准了!若不是当初有了贵婿的提醒,或许咱们早已是女真人刀下的亡魂了!”
被王禀称为老哥哥的人不是那唐德安又会是谁?
唐老爷子早已没有当初的模样,听闻‘河东已经尽入金人之手’的话,就见他咬了咬牙,随之也无奈的摇了摇头。
不过很快,唐德安还是控制好了自己的情绪,老爷子挎着腰刀,大声道:“正臣兄,如今咱们孤军奋战退无可退,只能与金人拼死相争!以此来报效朝廷!”
王禀听罢此话满意的点了点头,微微的一笑:“人言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我辈武人,唯有马革裹尸,才是最后的归途……”
众将听闻此话尽皆哑然,唐德安更是全身一震,但眼中除了惊讶之外,另有一分敬佩。
“种公乃西军宿将,虽然朝廷已下诏将太原割让,可种公必定能说服官家,不会放任金军攻克太原!我坚信,朝廷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派人支援……”
其实王禀说出的这番话,全都来自于刘文昊的口中。
当初两人在阳曲论战时,这些都是刘文昊所说的话。
既然那小子能猜对一次,肯定就能说准这第二次!
王禀心中思绪万千,负手站立在城墙边,死死盯着城下的金军。这一刻,老将军那张苍老的脸,如同岩石般僵硬,双眼炯炯有神,像似看到了希望。
“传我命令,全城戒备,准备迎击金军攻城!”王禀的声音在城头回荡着,随后他看向不远处的金军大营,似乎一下子就能透过大营看到金军的主帅。
众将听到命令,迅速开始下城布置,而偌大的城头上,只留下了几个侍卫和两个老者。
朝着城下张望了一阵,王禀揉了揉眼睛,对着身边的唐德安说道:“老哥哥,咱不得不服老,愚弟这眼睛真不中用啊,实在看不清金人都有什么攻城器械……”
唐德安随即也朝着城下看了一会,很快便说道:“看来契丹人的宝贝都落入金军之手了,他们不仅有飞云梯和投石车,还有那个最难缠的楼车!”
大宋年间,楼车是攻城战中最强悍的装备,这种利器一般是在八轮车上放置高台,既可在那高台上观察敌情又可在那那里对城头发起攻击。
早在二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