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2/2)
后,路易斯回忆着整个狩猎过程,为丛林人的效率震惊。“这样狩猎的效率比用弓箭高得多。”他说,“要射中一只猎物,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比方猎物带着箭跑掉,血腥味会引来鬣狗叼走猎物,或者箭上的毒药要过一整夜才能发作。弓箭射猎的成功率非常低,所以按狩猎需要的时间计算,‘耐力狩猎’具有极高的效率。”/p他也是后来才发现,他第一次参加耐力狩猎时其实非常幸运,因为捻角羚只坚持了两个小时。后来的几次,猎物总要在奔跑三五个小时之后才会倒下(这正好跟现代业余选手跑完一场马拉松的时间相当,或许马拉松的规定距离并不是偶然)。/p
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猎人,必须先成为一名合格的跑步者。上高中时,路易斯练过中长跑,曾是校一千五百米冠军和八百米亚军,但要想跟上丛林人,必须抛开教练指导的一切。径赛运动员只需埋头拼命往前跑,而猎手却要时刻保持开阔的视野和警觉的头脑。他不能再咬牙忽略痛苦,必须时时留意眼前的情况——猎物留下的踪迹、自己额头上的汗珠——同时预测猎物下一步的动向,保持先机。/p
丛林人奔跑的速度并不快,平均每英里十分钟,但所到之处都是柔软的沙地和错综复杂的灌木丛,有时还要停下来研究猎物的脚印。他们偶尔也需要突然加速,但总能慢跑着恢复,不需要停下来休息。他们不得不这样做,因为耐力狩猎不可预知,就像让你站在起跑线上,却不告诉你比赛究竟是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还是超级马拉松。一段时间之后,路易斯开始用一般人看待走路的态度看待奔跑。他学会了缩短步幅,加快步频,保持舒适的节奏,这样即使跑上一整天,还是保留有在关键时刻加速的体力。/p
他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改变。猎人永远没有休息时间:你可能在外面走了一整天一无所获,却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猎物,这时也要不顾一切追上去。路易斯不得不学会随时进食,随时喝水,仿佛整天都处于耐力赛的过程中。/p
卡拉哈里荒漠的冬天来临了,但是狩猎并没有停止。犹他州和哈佛的学者错估了一件事:耐力狩猎中让猎物致死的不是体温,而是猎人在各种气候中对动物作息的观察。在雨季,无论是小小的霓羚还是庞大的长角羚,都很容易体温过热,因为它们的蹄子会在湿软的沙地上打滑,以致奔跑时耗费额外的体力。两百公斤重的红狷羚在齐腰深的草丛里非常自在,但到冬季野草枯萎的时候就成了活靶子。月圆之夜,羚羊会躁动嬉戏,天亮时却十分疲惫。入春之时,它们又会因大嚼嫩叶而腹泻虚弱。/p
路易斯离开丛林回到家,开始撰写《追踪的艺术:人类科学起源》一书时,已经完全习惯了长距离跑,甚至觉得这样跑理所当然。所以他在书上几乎没提到奔跑,从头到尾都在讨论狩猎中的思维过程。/p
直到那期《自然》杂志送到他手上,他才意识到自己在卡拉哈里荒漠中的经历意味着什么,于是拨通了布兰布尔的电话。/p
你知道为什么人要跑马拉松吗?他问布兰布尔博士。因为跑步根植在我们这个物种的群体想象之中,我们的想象力正发源于跑步。/p
语言、艺术、科学、航天飞机、凡高的名画《星空》、微血管手术,这一切都源自我们跑步的能力。跑步是将我们塑造为人的超级力量,凡是人类都具备的天生能力。/p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