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玉篁传(1/2)
徽州的春,绵迷着湿润的气氛,一直迷离着雨丝,是春最浓深的记忆。/p
总道是斜风细雨不需归,人儿终于还是归去,徽州梦一般的春景,只在梦中。/p
春天还未结束,难得的春日阳光,伴着明媚的春光,七日之后,玉篁的全本大戏《玉福夫人》终于在县城上演。/p
十五天后,郡府多地同时上演。/p
玉篁取的名字是《崇夫人传》,戏曲出来要排演时,方先生改为《玉福夫人》,改了崇字以避讳,加一个福字更是对崇妃美好的祝愿。/p
此戏同时上演,各地场场暴满,引领了一场玉福夫人风潮。/p
众多戏曲皆是经男子为主角,而此剧则以女子为主角,深受大门不能出二门不能迈的深宅夫人、闺阁小姐们的欢迎,成为唱堂会的必点曲目。/p
每唱满堂彩,打赏的铜钱堆满舞台,还有小姐夫人们的首饰、手帕、小珠宝。/p
戏中主角虽说是玉福夫人,但最重要的戏分还是皇上,此剧中重点刻画皇上是为国为民的好皇上,田相却一直使坏,让百姓喜爱的黑白分明,坏人没有好下场,玉福夫人为皇上出谋献策,以身事险,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p
特别是朝堂之中针锋相对的的剧情,张力十足,演员一口一大段台词,干脆利落,令观众十分过瘾,每次演到此处,皆是满堂喝彩。/p
本县的县令是朝廷名官,要等朝廷的命令才能罢免,此事一出,县令为了巴结田相,大力制止民间讨论当日之事,阻挠此剧演出。/p
看到了豆蔻离开的众人,听到了身边邻人说起在清凉寨的神迹,把此剧当作了真实,完全信任;县令越是阻挠演出,大家越是相信这剧中一切是真的,大家越是想看,越是人多,口口相传,田相是坏人的印象深深的在百姓心中扎根了。/p
徽州地界,皇上的声誉极好,田相的声誉越来越坏。/p
周围郡、州的戏院听说此剧赚钱,也来学戏,讨要剧本,方先生皆大方的赠予,只求大范围传播。/p
本县成为了火种,以此为中心玉福夫人文化形成了燎原之势。/p
各地各种形式的《玉福夫人》皆在上演,评书、清唱、韵吟、歌谣、绘本,还衍生出以清凉寨神迹为主要情节的神话故事,同样深受欢迎。/p
各地都用最适合本地的各种形式演出着,传播甚广。/p
百姓最喜欢这类锄强扶弱的传奇故事,时时希望有能人天降在自己身边,救自已于危难之时,拥有着无尽的能力与金钱,替天行道,无惧无畏,给百姓带来希望。/p
没想到此事也带动了天母娘娘庙,天母娘娘庙变得香火鼎盛,许多人自发捐款修葺庙宇,信众也在快速增加。/p
玉篁与方先生一同商量着,调整了一下宣传口径,以玉福夫人就是天母娘娘在民间的形象宣传着,最终秘密买下了新野郡府的天母娘娘庙作为主庙,大修佛堂,再塑金身;同时连庙周的一大片地一并买了下来,开设舍粥铺、舍药铺,白日里开放天母娘娘庙为周围老人提供休息之处,供水、供粥、供药汤。/p
娘娘庙做的这些好事,在百姓间打造了极佳的口碑。/p
玉篁精明的在天母娘娘庙门前盖两排店铺,经营香火生意、素菜馆,其它的用来出租。/p
方先生则在天母娘娘庙开了个小学堂,每日傍晚时分教自愿前来的孩子认识两三个字,教孩子们做做手工,打扫打扫卫生,孩子的父母也可以一并前来学习写字。/p
天母娘娘庙的小学堂很受欢迎,大把的父母出力来帮忙,渐渐有人自愿前来当老师,有教文化的、有教手艺的,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学点手艺,去对应的店里做事。/p
天母娘娘学堂似真是受到了娘娘的保佑,此地文脉颇盛,十年之后,新野郡中举人数人,震惊徽州,此后代代出举人,每届累累,新野出人才,重教育,改变了一座城运,改变了一座城中人的观念。/p
玉篁张罗着在州城中也买了几处店铺出租收租金、四处买了田地,只租给信众,并且以很优惠的租金租给信众。/p
……/p
以上种种只是玉篁以天母娘娘为名做的影响颇深的好事,其它小事更是数不胜数。/p
方先生为玉篁的天母教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及内部奖惩条件,恩威并施,条例清楚公正,如此规范,才能复制,才能壮大。/p
一年之内,信奉玉福夫人成为当地第一大信仰,影响颇深,有些村子甚至全村人同一信仰。/p
清凉寨中众人、亲眼在方宅门前一睹崇夫人风采的人,出了最多虔诚的信徒,为这份信仰打下了良好的群众信任基础。/p
方先生时不时的写着童谣,贬田相、颂皇上,在小学堂中教,皆是简短而朗朗上口,节奏分明,很适合孩子玩游戏的伴唱。/p
伴着孩子的游戏,随着孩子街头的吟唱,这些童谣飞一般的传遍了各地,比大剧和折子戏要快得多。/p
同一个晋国,同一套游戏童谣。/p
豆蔻回宫后不久,皇上亲官方敕封天母娘娘为“玉福夫人”,官方正名,并在徽州城中提供一块地作为天母娘娘道场,由崇妃娘娘定期给钱供养。/p
玉篁可以公开的宣传此教,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推广。/p
有了朝廷、有了崇妃的名头,玉篁一呼百应,不断的壮大,收编当地小的宗教,稳居当地第一大教。/p
百姓将玉篁与豆蔻的形象合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