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抽丝剥茧(2/2)
相关联的产业,都可以轻易涉及。其实,在原本的时空上,《elle》杂志就会在不久的未来跨过时装杂志这个范畴,来个华丽丽的一跃,成为国际性的时尚品牌。这个品牌,不再只是时装、美容和生活的女性周刊,还是时尚服饰品牌的代名词,以它命名的时尚产品,几乎占据了时尚界的半壁江山。
“我是个俗人,别人看电影是找乐趣、寻开心,而我只会把电影当商业来看,分析,再分析,化成一个个冷冰冰的数据。”
张绍平疑惑地看了袁天帆一眼,不知他怎么突然扯到了电影产业来。
“张先生,我做股票分析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公司的产业链越完善,财务报表的质量分析就越好,而经营收益就越稳定。
我就以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为例,随着制作成本的增加,演职员工片酬的不断增长,电影公司票房收入的盈利率是逐年下降的。比如1千万美元票房的电影,10年前,制片方可以赚到150万左右,现在可能就只有100万的纯利。但在周边产品的发售方面,所得到的盈利却正好相反,比以前翻了几倍,甚至有的达到十几倍。比如10年前,电影票房收入几乎占了电影公司收益的9成以上,而剩下的1成归于周边产品的发售。但到了去年底,周边产品的开发收入已经快接近制片方票房收入的4成多。
这么一算,电影的制片方在总收入方面,实际上比以前赚到的更多。而更有趣的是,对于电影公司而言,谁家开发的周边产品越多,所获得的盈利也就越高,而不是谁的电影票房越高就赚得越多。如游戏开发、玩具制作、录像带灌制、漫画出版及二轮放映等,都成了电影产业不可或缺的一环。”
“请继续说。”被袁天帆绕了一圈子,张绍平满脑子疑问。
“随着周边产品发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愈来愈重,我可以大胆预测,在未来不久,凡是没有开发周边产品能力的电影公司,必然会被并购、整合或淘汰掉。而盯上电影公司的,不是实业上的财团巨鳄,就是传媒方面的巨头!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风险高不说,一部电影的制作、宣传、上映到资金回笼,这过程也太漫长了,投入与回报完全不成比率。这也就是为什么邹闻怀搞了10多年电影,还不到10亿港元的身家,而张先生你才1年时间,就超过了他。
但你看看这个大环境,有几家电影公司是有发售周边产品能力的?一家都没有!既然没有的话,那么再过几年便会被人狠狠地掐住脖子,要么就被并购,要么就等着破产,别无出路。”
听到这里,张绍平终于明白过来了,笑道:“说了这么多,你的意思是叫我别搞电影?”
袁天帆道:“不是不搞,而是不能把重心放在其上。一个现代化的传媒集团,必须是立体的,电视业是基础,电影业是旗舰,平面媒体为羽翼,金融大财团作后盾,如此方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但仅此还不够,还必须连横合纵,占尽先机,垄断行业,给后来者设计下极高的专业和经济门槛。
张先生,电影业之所以称为旗舰,既说明它的重要性,也表明它的脆弱,如果没有电视业的进可攻退可守,没有平面媒体的保驾护航,没有源源不断的金钱这条生命线,它很容易就折戟沉沙。金钱怎么来的,一是投资金融产品、房地产及其他产业,二是开发玩具、游戏、漫画、录像带等相关周边产业。平面媒体呢,《电影时代》、《电视时代》就做得挺不错的,单是‘票选最受欢迎艺人’这一项,操作好了,便足以影响娱乐圈了。而电视业就更不用说了,在单一的一个国家或地区里头,它可以渗透到人们生活里的方方面面,比电影更深入人心。
只要这三方面准备齐足,电影业便完全操纵于你手,你想收拾哪家电影公司,就收拾哪家电影公司!”
“那我们该从哪着手呢?”
袁天帆哈哈笑道:“金融产品,张先生不是在做了吗?至于漫画完全可以跟杂志同步来做,而我最认为当前最应该做的,应该是建立录像带的租赁业。”
“录像带租赁业?”
“不错!”袁天帆一副指点江山的神态,“录像机越来越普遍,可录像带却太贵了,根本不可能经常性消费,此时一家跨国的大型连锁录像带租赁公司应运而生的话,完全可以以低价出租录像带来垄断市场。只要我们控制了最低端的市场,要出租什么影片岂不是完全由我们说了算?”
“没这么简单啊,片源呢?没片源,什么都是假的。”
“呵呵呵,全球的电影公司何止数百,我们何愁找不到片源?大公司的不合作,我们就买小众电影,只要片库够多,光是凭数量低价出租,耗也耗死他们。”
张绍平沉思一阵,凝视着袁天帆,笑道:“袁先生,你这么一说,完全把集团公司的架构完善了,我真诚地邀请你加盟公司,我们一起来做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说着,张绍平站起身来,伸出右手,真挚地看着袁天帆。而袁天帆也是随之起身,同时伸出右手,两双手紧紧地握着。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