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南军夺回居庸关北军攻占古北口(3/3)
说:“我是一员武将,领兵打仗是我的职责所在,绝非好死恶生之徒,每次遭遇大敌,不得不身先士卒,为诸将作出表率。现在敌军已经败退,我自当遵照圣旨,小心在意,请钦差回宫后转告皇上,请圣上不必为我担忧,好好将息龙体!”钦差答应了燕帖木儿的话,跳上马背,带领着随从,离别而去。目送着朝廷使者远去,燕帖木儿操起武器,跳上战马,指挥将士,再次向敌军发起攻击,铺天盖地的南军士兵高声呐喊,奋勇争先,冲向敌军,杀得王禅所部骑兵,个个丢盔弃甲,纷纷抛下武器,纵马狂奔,抱头窜逸。燕帖木儿在追击的中途,勒住战马,向也速答儿、也不伦,及弟撒敦等人传令,,叫他们率领三万骑兵,继续追杀逃窜的北军,他亲自率令着其余军队,慢慢向后撤退,返回南方。快要到达居庸关时,接到也速答儿送来的军报,北军已经逃出关外去了。燕帖木儿立即派遣使者奋力追赶敌军,务求全歼敌军,他驱驰着战马,快速跑进关入,看见也速答儿等人已经获胜回军,他命令也速答儿在那里,让佥院彻里帖木儿当他的助手,统领三万名南方骑兵,在那里守卫居庸关,燕帖木儿率领着大获全胜的南方骑兵部队,返回大都。
居庸关在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境内。居庸关的得名,开始于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
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的设置。
燕帖木儿率领着大获全胜的南方骑兵部队到了昌平的南面,接到了古北口的急报,报告说上都的军队已经攻占了古北口,正在进攻石漕。突如其来的不好消息,让燕帖木儿大吃一惊,他怒不可遏地说道:“上都行宫真是狡猾的狐狸,总是声东击西,让我们上当。我军浴血奋战刚把居庸关夺回来,古北口又被攻占,首尾难顾,这如何是好!”撒敦驱赶着战马,走上前去,信心百倍地对燕帖木儿说:“我不必急躁!自古以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怕他什么?小弟愿意率军前去迎敌,杀得他片甲不回,抱头鼠窜!”燕帖木儿听了,转忧为喜,说道:“我弟前去迎接,一定要小心在意,务求全歼敌军!”撒敦接受命令,立即率领着一万人马,浩浩荡荡的大军,就像硕大的云团,迅速向古北口飘去。燕帖木儿率领着其余骑兵,押送着军用物资,在大军后接应,也紧紧跟了后面,昼夜兼程,向前挺进。
古北口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北口位于密云县东南,距离北京约120千米。由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组成。北齐天保六年,即555年,修筑一道自西河起,即今陕西榆林河,至山海关共1500余千米的长城。其中,古北口是重点设防的关口。金、元两代曾对此关口增修兴建。
古北口地处燕山山脉,蟠龙、卧虎两山南面的浅山丘陵区。潮河从北部山谷峡口流入密云水库。古北口地势险要,在山海关与居庸关中段,山陡路险,自古为京都锁钥重地。在京北燕山屏立、峰峦叠嶂中,潮河南来峡谷洞开,所以有北京东北门户之称。
从西周开始,延至春秋战国便在古北口筑墩设防。汉武帝刘彻时为防北部匈奴入侵扰边,命守军在古北口开始筑城布兵,使古北口成了汉与匈奴屡次交战的必争之地。数不清的战争都以攻占古北口为第一步,使它成了夺取中原的桥头堡。但古北口在早期并没有长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长城是从古北口以北很远的地方经过的。
唐在此设有北口守捉,屯兵驻守。守捉是唐代在边疆设兵戍守之军事区域,其上有军,其下有城、镇、戍。当时幽州长城之外为奚族聚居区,所以古北口又称“奚关”。唐代北口,五代起已称古北口或虎北口。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