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眺望未来(2/3)
当然是亲自下厨。进得书房,果然看见一个体态魁梧的汉子,大脸粗腰,四肢粗壮。咋一看,还以为是一个性格豪迈的军官,但实际上,却是一位有着大学学历的先生。这人正是王仕聪,向来比较低调,但毫无疑问是古文会的核心元老。
两人本就熟悉,也不客套,钟泱坐下之后,直奔主题:“仕聪,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规划调整方案已经完成,这是初本,你看看还有没有问题?”王仕聪从公文包里小心翼翼的拿出了一叠厚厚的文件,交到了钟泱手中。
雪白的封面上,印着《产业经营联合规划调整报告书》这几个大字,原来正是这次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意向书。虽说还不是正式确定计划正本,也想去不远了,只要钟泱点头认可,这份计划就要敲定了。
“泱,真要依照这个计划执行吗?很多人都对这份计划表示疑虑,而且近来也有不少资金开始撤离,我担心会引发大规模的经济动荡。”见钟泱看着资料,王仕聪也有些担忧,商人的撤资风潮,对华联的经济影响还是很大的,必须重视。
一边大致看着计划书的方略,一边也是回应着王仕聪的提醒:“仕聪,现在调整虽然困难,但还不至于积重难返。无论现在损失有多大,这毕竟是关乎未来的大战略,有所牺牲也在所不惜。”
“唉,希望你的决定是对的,用三代人的痛苦,去换取无限光明的未来,还是值得付出的代价。”看着钟泱坚定不移的决心,王仕聪也安下心来,坐在自己面前的这个男人,总是做别人想象不到的事,并且总是对的。
钟泱的工业发展战略,非常简单,同时对社会的体系调整,也是如此。注重效率,而这个效率,和经济效益无关,而是说在工业技术开发上的积累速度。
第一步,其实是大型科研基地的建立,古文会以产经联作为桥梁,控制着整个华联的政体和工商业界,形成一个笼罩社会的庞大组织。
然后聚集起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在技术领域上不计成果的科技研发,完全舍弃经济效益,而是注重技术本身的发展。产经联所辖的企业组织,也是整个庞大研究团队中的一环,有着自己的任务,并且有着积分制度。
这些计分,关乎到自己可以获得多少资源分配额度,并且企业也是自己的,不会出现好吃懒做的现象。
原本只是作为战时手段的计划经济,也保持了下来,改革也不是采汝观调控政策,基本以直接行政干预为主。
通过战争,古月军指挥着两大基金强行从许多不愿配合行动的资本商人手中恶性受够了许多产业,并配合华联政府部门通过金融紧急措施、农地改革等,在战后猛烈的通货膨胀中用纸币赎买各种资产。
到了四月份,所有非三大财阀系的主要企业,大部分股份被集中到古文会的手中。等到重组结束,华联的大企业有国家股,个人股,各企业间也相互高比例持股,纠缠不清。
三大集团的经营者结成商业联合协会,如天宇集团的陈泽,兴华社的刘浩然,青竹化工的伊忠明,以及粤海商业协会的段亦天等人。他们以产经联作为统筹机构,进行情报交换和协调行动,统一及调整集团意志,占有全部的经营权力。
在这种体制下,根本不能指望个人通过买卖股权或参与股东会议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
在事实上,是古文会操纵着产经联,而产经联有操纵着政府和工商业体系,形成了层层指导的金字塔型。这是一种稳固的权力形态,也非常有利于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去开拓有着长远战略意义的技术。
产经联的诞生,使得拥有大部分工业资产的财阀家族难以诞生,已经有着类似苗头的陈、刘、伊等家族,也在这次改革浪潮冲击之下,失去了机会。整个华联都变成了一个企业,在这样的体制下,是无法依靠资本积累形成门阀的。
但由于这些原本财阀家族下属的企业之间分工配合紧密,股权又多半被收归产经联,在短时间内,三大企业集团还是在产经联内部保持了领导地位,华联的经济又重新被大企业集团所控制。
与战前相比,垄断程度变本加厉,而企业股权又多集中在政府或由企业相互持有,经济体系距离理想的自由市场经济越来越远。
各种银行也开始相继出现,分别对应各自的集团,比如天宇银行,兴华银行还有青竹银行等。这些大型集团的成立,并非各个组成企业各自的独立选择,而是华联经济部门在产经联的指导下统一的规划所致。
这一系列的变动,预计会躁成,并且开始运转。
产业调整之后,华联的内部市场,实行商品配给制度。基本消费品只维持在人口基数的两倍左右,不会大量生产过剩的产品,也不会费尽心思考虑出口创汇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维持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然后认为控制市畅应,将物资和人力,全都投入重工业技术开发之中。
原本的许多轻工产业,会向**政府那里转移,包括各种生产设备和技术,都回以合适的价格,销售给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金陵政权。
产经联就是一个大企业集团,本身掌握了华联的核心资产,还能够干预大量集团外企业的活动,进而掌握了整个华联经济的脉搏。按照钟泱所设定好的经济模型,它们的主要控制方式有两种:
第一是利用金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