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章 雷达站(1/3)
在参观金华兵工厂的过程中有十几个身材偏矮的日本人,他们是在萧山机场被俘的日本海军技术专家,一觉醒来被黑洞洞的驳壳枪指着脑袋,对于没有经历过实战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恐怖的,对方用流利的日语告诉他们已经成了八路军的俘虏,要么投降要么被打死。
死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十几年寒窗苦读饱含着家人的极大付出和殷切希望,走进了科学的大门尚未探得究竟有所成就,实在是死而不甘,他们面对松尾大佐、滨崎少佐的尸体选择了听从命运的安排,被皇军生产的小运输机连同他们从国内带来的资料设备送到金华。
对前途充满莫名恐惧的他们得到了正常的安置,有汽车拉着他们在许多工地参观,见到了不少工程兵部队里的日军俘虏在帮助中国人修建工厂、道路,没有受到歧视虐待,过得并不屈辱艰辛,精神面貌很不错,还能用中文跟中国人交流,能当个这样战俘也不错。
很快他们见到了在日本人眼里仅次于蒋介石的邪恶人物陈海松,出乎他们意料的年轻、温和、博学、多才,难怪皇军地上、天上、水上的部队都受到他的凶狠打击,成为难以战胜的皇军克星,原来他的战略视野远在皇军将领之上、他的攻击目标和作战方式远在对手意料之外,他对现代战争的理解匪夷所思,而他提到的火箭炮、雷达、导弹、超音速喷气式飞机、云爆弹、核武器、卫星等现代化军事装备的设想远非他们这些科学工作者可以想象。
兵工厂里的所见所闻让他们难以平静,建设中的规模、安装中的设备似乎跟日本国内的几十个兵工企业相似,但这里欧美人的直接管理、吃苦耐劳的大量工人、门类众多的研究部门、新型材料冶炼的实验装置让他们感受到跟国内企业截然不同的昂扬精神和发展潜力。
也许自己会被留在这里帮助中国人生产武器去杀死皇军官兵,这在感情上是无法接受的,他们打定主意拒绝参加兵工厂的生产劳动。可回到帐篷陈海松却告诉他们飞虎师占据空中优势的秘密,那就是他们推测中用于实战的雷达,探测距离五六十公里的无线电定位系统。
这实在是触动了科学工作者的敏感神经,他们就是为这个来的,当然希望能亲眼看一看。陈海松却并没有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继续和他们围绕着电磁波的产生方式、无线电定向发射、反射波的接收定位等话题展开讨论,似乎要验证一下他们的能力值不值得去欣赏他的杰作。
这让性格执拗不甘人后的日本科学工作者相当气愤,不知不觉间把他们在英国、德国学到的相关知识和自己的研究心得、设计方案不断地拿出来证明帝国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
陈海松似乎认可了他们的知识能力,亲自领着他们驱车上百里进入戒备森严的富阳东面高山上隐身在高大密林间蒙着绿色伪装网的远程预警雷达站。貌似神秘的装置竟只有两根高大的天线一个可以旋转的碟形金属网一个不停点头的扁圆呈梭型的金属网。以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英国学者的实用模型可以推断这个金属网是用来接收反馈回波的,而蝶形中心伸出的垂直于碟面的圆柱体应该是喇叭馈电的反射器,发射出扇形波束。获得空中目标的方位距离。
这样的构造改变了发射器、接收天线分离并固定于地面的局限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360度的空域全方位扫描,也能对目标空域持续扫描,太巧妙了!他们好奇的站在焊接在巨大金属架上的抛物面天线下仔细观瞧,才发现制作的相当粗糙,埋在地下作支撑的钢轨、架子上的角铁、钢管、网框等大量的材料是临时拼凑的,齿轮盘、电动机也是从皇军制造的工程机械上拆下来的,显然这不是英美进口的成品完全是贫穷落后的中国自己制造的设备。
远处隆隆作响的柴油发电机从声音上也能推断出是皇军野战机场的发电机组,新的发现和判断让他们有些失望。离开了英美严密封锁的关键技术的支持日本至今还在发射、接收设备的研发上徘徊,落后的中国能比英美还发展的快?很让人怀疑其实际的使用效果。
一名戴着眼镜穿着迷彩军服的八路军干部领着他们走进不远处的两个绿色大帐篷,我的天哪!里面竟摆满了无线电设备,电缆电线密布,稳压变压装置、调频调谐设备、滤波器、放大器红绿小灯闪烁,发出嘈杂的电子管嗡嗡声。比起他们海军无线电研究所可气派多了。
这些设备可是价值不菲,研究所提交的采购计划都被战列舰钢板、大型舰船汽轮机、远程通讯电台给挤掉了,将领们在意的是战船的吨位、速度,舰炮的口径、数量,根本没有意识到敌方飞机对舰队的致命威胁和远程防空预警的现实需要。不屑于对看不见的电磁波、无线电投入研发资金,自从加藤隆一中尉开发的安装在两条驱逐舰上的试验性无线电定位装置在马公岛战损后,海军部资金不足精力有限再也没人支持防空预警的探测研究工作。
没想到中国人这么有钱,就这些设备怎么也得十数万美元,够建一条驱逐舰的,难道效果真的很好值得这样花大价钱投入吗?他们环视着有些凌乱的控制室,只见十几个军人头戴耳机坐在不同的仪器前,不停地报告着各种参数,调整着设备上的旋钮,而帐篷一角粗糙原木桌案上摆放着两台美国制造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一道明亮的光栅围绕着圆心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