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管教(1/2)
杨修自然不傻,他明白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郭嘉看上去肯定打得过自己,赵念真都快一个半大小子,嘴巴上占便宜挨一顿打不合算。
他不管多妖孽,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在孩子的世界,恶人还怕恶人磨,有时候拳头是最为有效的。
当下杨修一言不发,也不看那些看笑话的夫子们脸色,收拾着自己的东西。
好像也没啥好收拾的,就纸笔墨砚,主要是脑袋里乱得很,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既能绕开这些夫子,也能躲避眼前的两人。
“行了,你们把小公子的东西收好吧。”郭嘉看着有些好笑,对小厮们吩咐。
杨修万般无奈,跟着登上马车,看他们两人谈笑风生,心乱如麻。
车行不过半个时辰,到了一个小庄园前停下,他也跟着下车。
马车进了院子,郭嘉招招手:“德祖啊,你师傅是我兄长,叫我叔父没错吧?这位的父亲是你师公的兄弟,你不叫叔父叫啥?”
杨修讷讷无语,不过貌似自己不会挨打。毕竟当长辈的,总不能揍自己吧。
“曾经在颍川书院,为叔只是服气戏志才大兄。”郭嘉对自己的叔叔身份很是自豪:“后来看到你师傅,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杨修大吃一惊,想不到眼前这位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竟然还是颍川书院的学子。弘农杨家确实出名,族学嘛,就只能说呵呵了,能和荀老爷子当祭酒的学院相比吗?
郭嘉以前非常自傲,特别对于军事方面的研究,偶尔灵光一闪,就是戏志才都觉得是神来之笔,他也每每沾沾自喜。
经过了一个心路历程,对如何调教杨修,他还是花了心思的。
很简单,郭嘉认为这熊孩子就是不踏实,虚浮得很。他也不会去说教,孩子早熟,应该是子龙兄长说的叛逆期,你在旁边巴拉巴拉,孩子觉得烦死了。
说来惭愧,作为颍川郭家的支系,郭嘉家里贫困,勉强维持着寒门,他却从来没有下过地干活,自然不知晓民间疾苦。
今天自己做的事情,只不过是以前赵云做的翻版而已。
到地头田边和庄户唠家常。什么庄稼收割了,如何保持土壤的墒情,冬天种小麦的时候,种子才不会因为土地干旱而不能顺利发芽之类。
对杨修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每天吃的饭,一箪食,一豆羹,来之不易。
以前,他总是喜欢表现,想引起别人注意,就只差说你夸我啊。
在田野里,杨修居然发现了红薯,尽管看着长长的薯藤,没有见到实物有些遗憾,还是明白了为何师公被封为真定公。
这么高产的农作物,要是家族里面也种植,部曲的生活就会好过很多。
赵云对目前唯一的亲传弟子,也是很伤脑筋,最后才定下了先让他骄纵下,接着在他不熟悉的领域打下云端。
至于军事上的那些东西,本身就是郭嘉的强项,目前杨修打马都追不上。
不过这孩子也成了燕赵书院最小的学子,此后成天跟着一群大人就沉稳许多。
杨修的难兄难弟黄旭和他分别的时候还十分不舍,到了桂阳郡就像脱缰的野马,性格开朗了许多。
大义母二义母身怀有孕,三义母桑朵本身就是个孩子王,领着他成天玩儿个不亦乐乎。
本来荀妮还想给黄旭立一个规矩的,想想夫君的话就放弃了,先把孩子的天性释放出来。
赵纯这个桂阳太守,以前还是当得比较憋屈,身上老是有赵忠的影子在,不管是本地的中小世家还是不入流的蛮族,时不时会欺负、骚扰。
自从有了马场,有了真定赵家的支持,不要说桂阳郡,就是在整个荆州,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好在他有自知之明,每次见到过继给赵忠的长子赵目,也一再强调,做人还是要踏实本分,不能搞一些折寿的事情。
樊娟的小插曲,他压根儿就没放在心上。有赵忠的运作,难不成赵目还找不到一个更好家世的儿媳?小家碧玉和大家闺秀相比,在格调上少了不止一筹。
别看赵纯的二儿子赵范名不经传,早就是孝廉出身当了耒阳县令。南征军一到,他为了给儿子刷存在感,毫不犹豫让其出任浈阳县令。
赵范自幼随父亲不远万里到桂阳上任,赵家在此地根基浅薄,如今却威势日中一日,正妻赵蒯氏,乃蒯越的堂妹。
那哥们儿当初尽管受赵云的恳求,到了这里帮助赵龙,其间一直五心不定,经常伙同蔡瑁跑到真定去。
蔡家已经和赵家搭上了线,蒯家也不能落后,出自真定的赵纯家族就进入了他们的视线,婚事相当快速,甚至比赵云还早结婚。
蒯越本人担任桂阳太守府长史,眼看着再积累dian儿资历,就可以成为两千石官员的行列。
赵蒯氏从小在家族熏陶,自然明白家族的崛起原因所在。自打赵云的三位妻子过来,没有一天不在这里度过,加上她丈夫没在郴县,公婆也希望和姐仨打好关系。
今天她一来,发现气氛很是凝重,和平日里大不一样。
“昭姬,”她冲抚着肚子的蔡琰招呼着:“旭儿发生何事了?”
那边黄旭早就筑基成为武者,耳聪目明,马上就听到赵蒯氏的声音,不由可怜巴巴地扭头望去,希望她帮着说情。
“跪好!”荀妮脸若寒霜:“今天谁都不好使,跪在那里,不背完《尽心上》不许起来,也没有午饭吃。”
“大姐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