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五章 朱崖侯赵家飞腾(7/7)(本卷终章)(1/2)
又是一年春天了,雒阳皇宫迎春殿,刘宏听着张让给他带来的消息,怅然若失。
赵云居然成了废人?尽管是隐门的人把化功散给交易出去的,也不晓得究竟是哪个家族获得了,皇帝在南征军里当然有自己的耳目。
刘宏有些高兴,却又忍不住叹气,为何听到这小子成普通人以后心里喜忧参半。
回头再来说前文提到过的晁错,他是大汉孝景帝的御史大夫,本身就干着得罪人的脏活累活。高祖的分封制,让各个诸侯国日益壮大,他强硬地提出了削藩。
由于孝文帝时期,对诸侯王的一味放纵和姑息,到了孝景帝时期,四方诸侯已经割据一方,固强自守,尾大不掉了。清君侧,诛晁错不过是吴王刘濞发动政变的一个华丽的藉口。
当年孝景帝还是非常宠信他的,所以这哥们儿一度位极人臣。而且孝景帝也是个好脾气,经常对晁错的某些过激行为一再容忍。
当然,客观上说,因为当时朝局和政治局面,各藩王势力坐大,大汉需要一位晁错这样的敢死之士出来,把孝景帝不能说或者不方便说的,不能做或者不方便做的给说出来做出来。
但,你可以过激,可以犯错,但不能一直犯错,更不能作死啊!
我们这位晁错同志把能得罪的大臣几乎得罪了个遍,把自己搞得众叛亲离,甚至最后向孝景帝提出主张,您御驾亲征,我坚守皇城!
这真真是作死的节奏啊!你以为你是两袖清风,披荆斩棘为大汉,孝景帝却认为你是把吾皇支出去,让朕英勇献身,你承继大宝的窃国贼!
这时当初被得罪或打压的一帮大臣和权贵站出来了,一个个吾皇英明,终于识破晁错奸计,不杀晁错,无以平民怨,无以平七国的落井下石。
孝景帝能不杀他么?不杀他杀谁?
归根结底,晁错忘记了一个根本事实,大汉是老刘家的,人家要给你,你接着;不给你,你也别强要。
削藩与否,那是老刘家的家事,尽管没有立储君那么重要,臣子毕竟是外人。
其实,晁错并非是智慧超群的高人,自从他一味建言削藩并为孝景帝采纳后,他的两只脚,就一只踏进了阴间,一只留在了阳间。
面对诸侯势力不断膨胀的情形,群臣皆会意识到削藩是不可或缓的要务,也会勾勒出如不削藩诸侯王国未来发展变化的轨迹,预料到西汉中央与诸侯王国火并的结局。
然而,谁都不敢干涉刘氏家事,因为弄不好自己就会成为刘氏宗室内部皇权与王权斗争的牺牲品。
晁错只意识到,朝廷如若顺利削藩,首功则在己,自己即会因政绩显赫,备受孝景帝宠信,赢得总领百官的丞相之职,同时,也会力挫持不同政见者,消解自己耿耿于怀的宿怨。
但他没有想到如若削藩失败,他极有可能会被削职甚至削命,风险甚巨。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晁错的父亲意识到儿子已经走上不归路,亲自跑去长安劝他。
他说:“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
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馀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就说了晁错的父亲,连名字都没有的一个人。找遍历史,却根本就不知道他是否有儿子,名字叫啥。
晁错只是缺少了政治智慧,又不是宦官,也不禁欲,儿子女儿一大堆。
他死之后,满门抄斩。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但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现状,皇帝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没看到赵云都小心翼翼,要避开黄巾之乱吗?
晁错不止一个儿子,但存活的只有一个,那是年幼时就随异人修炼的晁重。
父亲和全家被杀以后,他被师傅放下了山,却再也不敢回去,因为他不知道会不会有朝廷的人追上门。
于是乎,晁重就开始南逃,晓行夜宿,连大陆都不敢呆,去了涨海中间的朱崖洲。
他是听信了师傅的话,那老爷子认为世界上有先天强者,谓之神仙。但并不是在东边,而是位于南边,那里应该有蓬莱、东瀛、方丈三座仙山。
晁重就抱着这样一种心态,等我找到神仙,学成盖世无双的武艺,回过头来再把当初敢于陷害我晁家的人一个个诛杀。
这一去从翩翩少年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始终找不到神仙。
其间,也娶妻生子,反正武艺这么高强,土人谁不高看一眼?
后来无意之中,偷偷回到大陆,才发现中原与交州的关系恶化。
不能不说,晁重的师傅确实是一个异人,不管是武艺还是卜算风水,样样精通。
他一见报不了仇,趁着两边剑拔弩张的机会,悄悄就把岭南的龙脉给截取了。你刘家人如此对待我的父亲,今后我的子孙再来造你们家的反。
一切世俗事情处理完毕,晁重心头通泰,一下子就成了大宗师强者。
打那以后,连家人都不见,整天在天池边上修习,他发现此处比任何地方灵气都充足。
也是他的幸运,居然发现了水池中间的一点不同之处,使劲下潜。
结果他就悲催了,与上清宫那位一样,遇到一个上古的先天修炼之所也成功突破,只是进得去出不来。
日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