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北宋道教(1/8)
自从民间道教逐步演变为上层的士族道教以后,道教就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崇奉和扶植,隋唐到北宋,道教便进入兴盛时期。其主要特点表现在,这个时期道教的社会地位大为提高,道士人数大增,道教组织更为强大,道教宫观不仅遍布全国,且规模日益宏大。特别是由于这个时期国家基本上是统一的,虽然有过五代十国的分裂,但为时不久,中国封建时代的经济,在唐宋时期也较为繁荣,这就为整个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道教在经过南北朝与儒、释之间的大辩论之后,进一步汲取儒释各家的思想来充实其理论;道教内部的南北不同派别亦互相交融,再加上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使对道教的研究蔚然成风;道教学者辈出,道书数量益增,并汇编成藏,正式刊行;修持方法特别是道教在理论上的大发展,为唐宋道教的一大显著特征。
隋代佛道兼容下的道教
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我国三百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重新获得了统一。尽管它的统治时间很短,一共不到四十年,但其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政策多为唐所沿袭,为唐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道教发展史看,隋代道教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为唐以后道教的兴盛与理论大发展作了准备。这种转折是道教自身发展的结果,也与隋代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有关。
隋代虽以崇佛为主,但对道教也甚为重视,实行道佛并容政策。隋文帝杨坚在夺取政权时,即利用道士为其大造舆论,即位后又对其加以重用。《隋书来和传》称:‘道士张宾、焦子顺、雁门人童子华,此三人,当高祖龙潜时,并私谓高祖曰:‘公当为天子,善自爱。‘及践阼,以宾为华州刺史,子顺为开府,子华为上仪司。‘《隋书律历志》又称:
‘时高祖作辅,方行禅代之事,欲以符命曜于天下。道士张宾,揣知上意,自云玄相,洞晓星历,因盛言有代谢之征,又称上仪表非人臣相。由是大被知遇,恒在幕府。及受禅之初,擢宾为华州刺史‘。可见张宾等人正是因为向杨坚密告‘符命‘,才‘大被知遇‘而受到提拔重用的。焦子顺也是如此。《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载:‘隋开皇八年(588),为焦子顺能役使鬼神,告隋文受命之符,及立,隋授开府柱国,辞不受。常咨谋军国,帝恐往来疲困,每遣近宫置观,以五通为名,旌其神异也,号焦天师。‘可见焦子顺也是因曾向杨坚密告符命而受到重用,以至军国大事常要和他商议。为避免其往来疲困,又特在皇宫附近建立五通观供其居住,并尊之为天师,其恩遇之隆,可想而知。建国之初,不但重用焦子顺、张宾等道士,还把他的开国年号命名为‘开皇‘,这个名称即采自道教经典中所谓开劫的年号之一。杨坚又造道观、度道士,以扶持道教发展。开皇元年(581),修复陕西周至县的老子庙。‘迁都龙首原‘时,‘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名曰玄坛,度道士二千人‘;①又下令重修楼观宫宇,度道士一百二十人,并亲幸道场以表崇奉。特置玄都观,以‘田谷十老‘之一的楼观道士王延为观主,并于开皇六年亲自召见延于大兴殿,以提高其声望。开皇七年又为道士吕师立清虚观和为道士孙昂立清都观。八年征道士孟静素至京师,居至德观;又征魏郡道士仇岳至京都。杨坚晚年,更是‘深信佛、道、鬼神‘,开皇二十年,专门下诏禁止毁坏佛、道等神像,违者‘以不道论‘或‘以恶逆论‘,反映了他对佛道二教的关心和护持。综上可知,道教在杨坚所建立的新政权中zhan有重要地位,杨坚执政期间,道教宫观及道士的数量都有所发展。
炀帝杨广与其父一样,既笃信佛教,又利用和扶持道教,史称‘大业中,道士以术进者甚众‘。当其还在作晋王时,即对道士徐则甚为钦崇,请受道法,并想依靠徐则帮他夺取帝位。《隋书徐则传》载其召徐则的手书中,有对徐则以‘商山四皓‘和‘淮南八公‘相期之语,便是这种意图的流露。同书又称:‘时有建安宋玉泉、会稽孔道茂、丹阳王远知等,亦行辟谷,以松水自给,皆为炀帝所重。‘王远知是茅山宗的宗师,杨广即位之后,于大业七年(611)召见,并以帝王之尊,‘亲执弟子之礼‘,敕令于都城起玉清玄坛以处之。杨广的崇道之笃,可想而知。此外,又将道士薛颐‘引入内道场,亟令章醮‘。②将道士马赜‘引入玉清观,每加恩礼,召令章醮‘。③大业八年,他还诏请蔡天师法涛、李天师法超住衡岳观焚修,兴行道法,衡州府库田畴什物,并赐观用。④据《历代崇道记》称:‘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甸造观二十四所,度道士一千一百人。‘建立崇玄署,设令丞,加强对道、佛二教的管理;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史称炀帝‘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⑤迷信金丹,幻想长生不死。为使道士潘诞为他合炼金丹,便‘为之作嵩阳观,华屋数百间,以童男童女各一百二十人充给使,位视三品,常役数千人,所费巨万‘;‘在两都及巡游,常以僧尼道士女官(冠)自随,谓之四道场‘。并仿照‘仙山琼阁‘在宫内兴建西苑,‘每日于苑中林亭间盛陈酒馔,敕燕王倓与钜、皛及高祖嫔御为一席,僧、尼、道士、女官(冠)为一席,帝与诸宠姬为一席,略相连接,朝罢即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