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三章 过年回家(2/3)
分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就是十七年陶兰的家庭,她和晓琴之间的冲突,被诬陷偷了五块钱而失手杀死晓琴的由来经过;第二部分是队长带着她回家,在大街上游荡,不断的打听,不断的走,寻找已经拆迁搬离的那个家;最后一个部分是找到了家,陶兰不敢面对,不敢进门,又是队长帮着做了很多工作,最终家人接纳了她。电影是按照情节一步步展开的,但在实际拍摄的时候,只能根据现实的条件来拍摄。就象现在这样,由于陶兰父母的戏集中在剧情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所以第一部分拍完就直接跳到了第三部分的拍摄。
其实不论是王大伦还是张远对这种跳来跳去的拍摄方式都很无奈,当初为什么《东宫西宫》拍的十分顺利?就是因为张远拍摄的时候完全是按照剧情一步一步展开的,让王大伦和斯汉两个菜鸟在情绪的把控上有连续性。
但之所以在拍摄时能够按照剧情一步一步展开,那是因为《东宫西宫》的主要人物就两个——小史和阿兰。然而现在的《过年回家》就不同了,总不能让扮演陶兰父母的演员停工半个月,等着第二部分拍完,再拍第三部分吧。
哪怕张远就是想这么干,恐怕王大伦都不会同意,让演员停工无疑会增加很多费用。其实不论是拍电影还是拍电视剧,因为费用、演员的档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实际拍摄中都是跳着拍摄的。但这样难免会让演员在情绪连续性的把控方面造成影响。
第三部分都是夜间的戏,演员可以在宾馆吃完晚饭再过来,王大伦可不行,作为副导演他得指挥道具和美工在现场布景。开拍前灯光、群演都要到位。
“待会放鞭炮、烟花的时候,悠着点,咱们买的不多,万一重拍多了,别到时候不够。”
“你注意一下围观的人,待会实拍的时候,尽量别吱声,到时候影响拍摄。”
“你们不用太紧张,不用在意镜头,也别朝镜头看,就当平时遇上问路的人一样,自然一点就行了。”
小区没有路灯,除了楼道里的灯光,其他地方都黑咕隆咚的,王大伦安排了两个人在楼前放鞭炮,还有一对年轻的夫妇抱着孩子放烟花。
“action!”
李兵兵裹着一件警用棉大衣,牵着刘玲的手走着。刘玲在第一部分中头发剪得很短,象个假小子,为了显示时间的跨度,她戴了一个典型监狱女犯发型的假发套。穿着监狱配发的蓝色棉袄,戴着一条跟衣服同款的蓝色围巾。
小区里的地面虽然平整过,但毕竟是泥地,加上去天气冷一冻结,难免有些坑坑洼洼,走起来高一脚低一脚。
灯光师并没有把光直接打到她俩身上,就在她们的背后打出一片薄薄的白光,镜头里依稀能看清她们的脸。
这是张远一贯的风格,他就是喜欢在这种昏暗晦涩的环境中去表达他想要讲述的故事,当年的《东宫西宫》是如此,刚刚拍完的第一部分也是如此。
摄影师张喜贵亲自掌镜,他扛着摄影机对着李兵兵和刘玲,一路后退,尽管地面不平,但他的手却很稳,镜头丝毫没有抖动。
“卡!”
两人没走几步,张远就喊停了,他还特意走到她们中间,落后李兵兵半个身位,指着她对刘玲道:“她是你的队长,地位不对等。另外,你对回家一直是恐惧的,但你已经习惯听从的命令,我要的是你害怕但又不得不跟着走的感觉。别像跟闺蜜逛街似的。”
“我懂了,导演。”刘玲连忙点头道。
接着张远又对李兵兵道:“还有你,把陶兰送到家,你就算完场任务了。家里还有父母等着你回家过年呢,眼前任务完成在望,你这时候的心情应该是急切的。”
“知道了,导演。”
两人都是科班出身的演员,又有影视剧拍摄的经验,张远这么细致一分析,立马就明白了。
可能是感觉刚才的光线太暗了,张远又吩咐道:“灯光朝前面移点,跟着演员移动,从侧面打过去,注意光线要柔和,不要太亮。”
“好,准备,action!”
李兵兵牵着刘玲的手往前走,刘玲落后她半个身位,抬头斜眼看了看侧前方很多窗户都亮着灯的居民楼,很快又把头低下来,跟着队长默默往前走。
可能是感觉刘玲走的太慢了,李兵兵回头看了一眼,这个即兴的动作运用的很巧妙,既反映了她此时急切的心理,又十分贴合两人之间的关系,很自然!
刘玲心领神会,连忙紧走两步,却始终不敢跟队长并肩而行。十七年的铁窗生涯已经彻底抹杀了她的个性,习惯一切行动听指挥。即便此时她内心很害怕,很迷茫。
“好,过!准备下一个镜头。”
群演就位,道具打发两个场工在楼前继续发鞭炮,自己客串烟火师,点着了一个火树银花的烟花。
“action!”
李兵兵拿着张纸条躲避着烟花喷出来的火花,快走几步,跑到一对抱着孩子的年轻夫妇面前问道:“大姐,跟您问一下,六号楼在哪儿呢?”
“就这儿。”
这家人是这栋楼里的住户,女的就是女子监狱的管教。看得出虽然有些紧张,但总体还行。
“就这儿啊!那陶爱荣家您知道吗?是住在一零三房间吗?”
“就这儿,这个门口,靠右边一边就是。”抱孩子的男主人倒是挺淡定的,回头直指身后的楼梯口道。
“谢谢啊!”<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